為閱讀插上想象的翅膀

教學·教研

作者:張穎

摘 要:新課標下,語文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一種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閱讀過程中,學生體會、想象文本的意境,就是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的提升,“想象閱讀”的方法為我們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想象閱讀 想象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強調教學理念的改變,其根本是一種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的改變。語文學習是一種閱讀學習:閱讀曆史,閱讀社會,閱讀自己;閱讀文字,閱讀情感,閱讀心靈。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語文素養中的識、讀、寫、說能力和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品德的修養、審美的情趣都可以在健康的閱讀中得到提升,可見閱讀應該是一種人生的常態。閱讀過程中,學生想象、體會文本的意境,就是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的提升,“想象閱讀”的方法為我們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想象閱讀”教學的內涵

人所共知,畫家是借線條和色彩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音樂家是憑借節奏和旋律來表達感情的,文學則是通過語言符號,塑造形象,來描述社會,反映思想的。語言藝術作品,雖然沒有繪畫作品的直觀性——“形”,也沒有音樂作品的直感性——“聲”,但文字這個媒介,依然隱含著一種“形”與“聲”的結合,如何把這種文學作品中的有形性和有聲性挖掘出來,就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想象閱讀”,則是閱讀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所說的“想象閱讀”,通俗地講,就是邊閱讀,邊想象,在閱讀中想象,將想象作為一種閱讀的自覺行為。將“想象閱讀”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是立足於“想象”一詞,而建築於聽、說、讀、寫結合的產物;也是根據個體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曆、體味角度等方麵的差異,對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感悟和理解,即所謂的“知人論世”,“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認為“想象閱讀”,一定要成為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而且要特別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感受。

二、“想象閱讀”教學的思考

(一)在“想象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導和評的載體

在“想象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文本的意蘊及思想內涵的呈現,應該依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的思考成果。“想象閱讀”是讀、說、寫結合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這三項手段,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吟詠、凝神、遐思的狀態,進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細嚼慢咽品味作品,這樣才能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一詞時,作者毛澤東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本詩創作的背景及作為偉人的胸襟和眼界,是我們不熟識的,也和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年齡階段相去甚遠,這就給解讀文本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學生在課前對時代背景和毛澤東生平的資料收集,以及在早讀時間對詩歌的反複吟詠,課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自主發現,對“體會偉人的情懷”這一題目進行小組討論,最後進行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小結的教學設計,順利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