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生活 走近曆史
教學·教研
作者:李海森
《曆史課程標準》指出:“曆史課程內容應體現時代性,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可見,曆史課的教學應關注學生對曆史內容的親身體驗和感受,進行體驗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課前演講——學生感悟曆史
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借鑒了語文課課前演講的形式,要求學生在每一節新課開始前,去搜集與課文有關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等。在課上用三四分鍾演講,既要有曆史內容又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請其他同學對其中的事件、人物進行簡單評價。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有位同學的演講就引用了一位大學生寫的一篇名為《應該感謝“鴉片戰爭”》的文章。 “時光不能倒流,曆史更不能被改寫。我們回顧曆史和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為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感謝‘鴉片戰爭’。正是這場戰爭,使沉睡中的中國開始覺醒,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演講的同學發表完自己的觀點,許多同學都愣住了,接著出現了掌聲和不讚同的聲音。學生變過去被動學習書本知識為主動收集現實資料、變過去簡單接受知識為自己感悟知識,親近了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獲得了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二、創設情境——學生直麵曆史
在教學中要借助豐富多彩的史料,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曆史形象,將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創設學生身臨其境的情境,使他們感受到曆史就在身邊。如在學習《大一統的漢朝》時,同學們觀看了電視劇《漢武大帝》的一些片斷,大屏幕上生動的形象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學生對“漢武帝加強政權的措施、西漢對匈奴的政策、絲綢之路的開辟”等重要曆史事件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又如在學習《血肉築長城》一課時,為同學們播放了電影《東京審判》的片斷,片中人物個性鮮明,愛憎分明,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的教育貫穿其中,拉近了曆史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曆史課與學生的距離。
三、試製教具——學生創造曆史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這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中我進行了讓學生試製教具的嚐試。如在學習《唐朝經濟的繁榮》時,我讓學生根據教材的提示,製作一個簡易的筒車。在學習《燦爛的宋元文化》時,讓學生模擬製做泥活字等等。學生回家自己找材料製作,同時自己收集更多的資料,動手、動腦完成作品後,將作品放在走廊等醒目的位置,讓其他年級的學生也來觀看。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同時學生體驗到了曆史課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