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中問題意識的探索
教學·教研
作者:趙永攀 李哉平
《價值引領下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研究》是由我負責的一項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從2008年開始研究,迄今已經曆了五年的曆程。在該項課題的研究中,我發現問題是研究的核心,可以說沒有了問題就沒有了研究。也正是問題意識的參與和驅動,該項課題的研究得以堅持下來,並最終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疑問:為什麼要開展研究
課題從何而來,簡單地說,課題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問題是教育科研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教師難以從事教學科研是因為沒有問題意識,其實,我們並不缺少問題,而是缺乏對問題的發現。因此,要想邁出課題研究的步伐,就必須培養並形成敏銳的、強烈的問題意識。
《價值引領下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研究》這一課題的開展最初就是由一個個問題引發出來的。
1.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沒有細細分析這句話之前,我一直認為它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是,當“文本解讀”這個語文術語衝擊我的大腦的時候,我開始對這句話產生了質疑。一千個讀者就一定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比如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隻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隻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2.一定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嗎?新課標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的獨特體驗一定都是正確的嗎?比如有學生認為“白骨精雖然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這樣的解讀顯然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一個個鮮活的問題引起了我們對文本解讀的重新審視,也因此而確定了研究的主題。從本課題的確定不難看出,問題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之中。人們常說“處處留心皆學問”。隻要我們善於帶著疑問的精神看待周圍的事物,便能夠從事物中發現問題,從而明確研究的方向。
二、發問: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雖然有了研究的題目,但很多老師卻不知道做一項課題該研究些什麼內容,這就是問題意識不強。在明確了“為什麼研究”的問題之後,接著要明白自己研究的具體問題是什麼。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也是做好一項課題的驅動力。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作為研究者也要不斷地發問。此時,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內容。
在這項課題的研究中,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地產生,這裏先舉個例子:
許多專家認為,“文本解讀”大致有這樣的四種姿態:一是把作者當上帝,重視“作者原意”;二是把文本當上帝,重視“文本意義”;三是把讀者當上帝,重視“讀者意義”;四是把編者當上帝,重視“編排意圖”。作者、文本、讀者、編者,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上帝呢?
鑒於各路專家對文本解讀的種種界定,我們確定了“誰是閱讀世界真正的上帝?”的研究內容。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並結合教學的實際,我們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作者、文本、讀者、編者原本就是一個整體,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這四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共同發揮著作用和影響。我們在解讀文本時隻有把他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全麵地去解讀文本,那才是真正的上帝!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如何正確處理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關係?”“文本解讀到底要把握多寬的度?”“文本解讀與文本細讀的區別在哪裏?”等問題作為研究的內容。
發現一個新問題,就會帶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正是在一個個問題的引領下,該項課題的研究一步步走向深入,直至進入一片嶄新的研究天地。因此,在研究中不斷發問是研究者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隻要是認為其價值重要,就要窮追不舍問其所以然。問題意識的培養關鍵在於遇事多思考,多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