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使學生成為體育教學的主人
教學·教研
作者:薑曉光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 :“體育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一切要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主人。而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特別是低年級),多是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是典型的“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本來學生最喜歡的體育課,卻產生了厭煩情緒,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容器。這就要求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從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地位、作用和權力,樹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那麼,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呢?我認為起碼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給學生選擇的權利和機會
小學生的身體差異較大,活潑好動,興趣愛好廣泛,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較短。為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人翁意識,在教學中應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活動方法、器材和場地等,獨立地進行練習。在自主和獨立選擇中,培養他們做課堂小主人的意識和能力。改變以往一切由教師帶著學生活動的做法,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使其由“要我做”為“我要做”。
1.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內容
小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差異較大,以往的體育教學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教師統一安排學習內容,按照教師事先安排好的練習模式統一進行練習,對老師安排的內容感興趣的學生,積極性較高,練習效率就高;反之,那些對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的學生,則會產生抵觸情緒,動作緩慢,應付差事,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起不到鍛煉的效果,也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一係列可供選擇的練習條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由選擇練習內容。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進行“球類”教學時,教師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在籃球、排球、足球等幾種球類運動中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然後根據學生的選擇按組編排,選出小組長,講清每個球類的運動要領,在教師的指導下,並發揮小組長的作用,組織學生分別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愉悅中快樂地學習,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還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2.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方法
2500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涵義是指針對學習者的誌趣、能力等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夠得到發展。孔子認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采取整齊劃一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即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把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的人,泯滅了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創新性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從學生的身體素質來看,麵對全班幾十名學生,他們的身體條件和能力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也就決定了教學中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能夠適合每一名學生。這樣,在選擇練習方法時,教師要改變以往領著學生按照一種或幾種的練習形式,依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統一練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自主選擇練習方法的權利,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練習,使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起點和發展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