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強化誦讀訓練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1 / 2)

強化誦讀訓練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教學·教研

作者:董德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誦讀是常見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可培養學生語感,增強生本對話,加深文本理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把握誦讀類型,強化誦讀訓練,以發揮出誦讀的教育意義,讓學生在吟詠誦讀中把握文本深意,形成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素養。

一、強化朗讀訓練,深化文本理解

朗讀是誦讀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語文閱讀學習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可發揮學生主體性與主動性,可幫助學生理解語句意義,感悟文本藝術特色,更深入地體悟文本深意,使其提高語言感知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朗讀時間,引導學生朗讀精美而包含情感的語句,使其結合朗讀與內容理解,豐富語言積累,感知文本,領悟文本。首先,利用多種朗讀形式,提高學生朗讀熱情。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文章貼近學生閱讀水平,適合誦讀。為了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教師可運用多種朗讀方法,如分角色朗讀、自由讀、配樂誦讀等,讓學生在愉快氛圍中提高朗讀水平。同時,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方向性地朗讀。其次,在學生朗讀時,教師需要有效引導與指導。如在初讀課文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準確發音、停頓,讀出句子的語調與語氣,讀通語段。同時帶著問題或者任務進行朗讀,標記出不懂之處,從而訓練學生語感。當學生讀流利、讀準確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讀出感情。而後進行體驗式朗讀,通過想象與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看法,真正理解文本內涵。

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時,教師可讓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加深文本理解。(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朗讀方法,如邊朗讀邊標出自然段、生字生詞,並想一想:課文中描述的“我”是誰?為何如此自信?等。然後師生交流抽讀,即通過開火車形式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卡片,搶答組詞。而後去拚音齊讀以及學生自讀不熟、不會的生字。(2)讀中感悟,體驗真情。①指名讀,同時教師相機呈現句子,如“滂沱大雨已經衝掉了幾片花瓣……毫無抵抗能力”。請在上文中尋找“滂沱大雨”的同義詞,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雨大的詞語?通過相互交流,豐富學生詞彙積累。然後要求學生朗讀該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②自由讀:由哪些詞語可感受到薔薇花的弱小?指導學生將相關的句子朗讀出來。③假設你們聽了花兒那一聲聲焦急的呼救會如何做?薩沙又是如何做的?引導學生自由讀,到文本中尋找答案。④交流朗讀:薩沙用自己的雨衣保護了薔薇花,他是在什麼情況下有了這一想法?要求學生小組朗讀3~6自然段,試著尋找答案,然後交流討論。板書: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⑤分角色朗讀課文,比比哪組讀得投入。這樣,通過多種朗讀,既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與體悟文本,把握文本深意。同時,這也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深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