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教學·教研

作者:蘇彥君

小學語文明確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要做到觀察、思維、表達密切結合”,這是小學作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老師都對此有自己的認識,形成了既適合自己又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作文水平,培養習作能力。對於我來說對怎樣進行作文教學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明確思路和成熟的想法,今天隻能說一說我的一些認識和嚐試。

一、堅持一條原則——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根本

讓閱讀成為習慣。語文是一門工具,同時也是一種素養,一切表情達意都離不開它。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把語文放到更廣闊的空間裏去認識和學習,挖掘其內涵,擴大其外延。在經曆了許多教學的失敗和成功後,我堅定了一個信念:大量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我將其作為一個目標,也作為一種手段。正像偉大詩人普希金說的那樣“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多麼優秀的老師都不能取代書籍對學生產生的作用。“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想這“愚”不僅指思想,也包括知識和能力。

隻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大量的課外閱讀必不可少。學生通過它既能實踐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又能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知識底蘊深厚了,寫文章才能得心應手。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早在5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學生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複的曆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還要提高閱讀效率,讓學生學會選擇性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尤其重要。

從三四年級起,教科書都會在資料袋、課後鏈接等內容裏推薦適合的讀物,教師還可以根據這些書目推薦程度適合的相關書籍,對於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拔高或降低閱讀標準,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感興趣的、能讀得懂的書籍。“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大量的閱讀能拓寬學生的視野、知識麵,提高語言感受能力,領悟不同作品風格,體會各種人物的內心情感,這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成熟心智,成熟語感。讀的書多了,日常的生活瑣碎在他們眼裏心裏不由得豐富起來,跟人交談討論會引經據典,偉大的文字會升華他們的境界,人們會不經意感受到他們的儒雅氣質,這不正是新課程中提到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嗎?這不正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帶來的驚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