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作業設計 滿足學生需求
教學·教研
作者:呂海凱 許偉娟
作業的留批是教學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學生來說,適量、新穎、富有創意的優質作業,有助於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更有利於學生能力和創造性的開發。教師通過批閱作業,也可以發現學生在掌握知識中存在哪些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采取補救措施。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隻有優化作業設計,才能提高作業效能,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從而達到留批作業的目的。
一、尊重差異,體驗快樂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學生自主快樂的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摘到屬於自己的果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愛上學習,提高成績,布置作業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於學生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我經常將作業按難易程度設計成幾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類或幾類。如《再見了,親人》一課的課後作業,可以設計這樣的幾種類型:第一類:展示自己的寫字,摘抄並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第二類:運用課堂學習到的方法,自讀一篇相似的文章;第三類:從課文中挑選一件誌願軍戰士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展開想象寫下來,讀給同桌聽聽。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以多選幾類,能力弱的可以隻選第一類作業。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滿足個性需求。
二、形式多樣,富有樂趣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一個人的智能都有獨特的表現形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優勢智能。因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智能優勢選擇自己的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享受完成作業帶來的樂趣。如學完《桂林山水》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多元式作業:擅長繪畫的,可以揮毫潑墨繪出桂林山水美麗如畫的風光,並給畫設計精美的解說詞;喜歡朗誦的,可以選擇適合本文韻律的樂曲,讓其配樂朗誦,誦出對“桂林山水甲天下”由衷的讚美之情;喜歡習作的可以借鑒本文寫法學寫習作《老哈河》;喜歡寫詩的,還可以做一首小詩,讚美桂林山水秀美的風光,然後朗誦給大家聽。這樣就避免了枯燥無味的寫,毫無意義的讀。以上多元化作業設計融繪畫、朗誦、讀寫於一體,為學生的語文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提高。
三、學在課堂,練在課外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實踐離不開生活,所以語文作業的設計要密切聯係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例如:在校園設立“紅領巾之聲”小廣播站。抓住孩子們愛展示自我的心理,開展競選播音員活動,提高學生誦讀能力。孩子們都積極參與,課下苦練朗誦基本功,久而久之學生的朗誦能力提升了,播音員做得有模有樣。他們還自覺地做到每天背一句名人名言、每周背一首古詩、每周讀一篇名家名篇、每周積累一篇優美短篇,每學期讀一部文學名著。課外積累自然而然完成了。學校的文化牆也是學語文的好幫手,根據每一期的主題,鼓勵大家向校園板報組投稿。其中有一個學生寫的《我怕大公雞》真是童言無忌,文章的字裏行間充滿著童真童趣,吸引許多師生駐足觀看。由此可讓學生時時刻刻的感受到“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