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多讀多寫(1 / 2)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多讀多寫

教學·教研

作者:陶榮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是學生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各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在讀寫實踐中學會讀寫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較多,語文教學中費時多、效率低、質量差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學生寫作能力太差,多數學生不會寫文章,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許多同誌列舉了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辦法和措施。我與多數同誌的認識不同。根據我對實驗小學及沙圪堵地區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狀況來看,語文教學嚴重脫離人們學習語文的實際,違背語文教學的規律。其病源是語文教學不得法。作為語文教師沒有弄清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沒有弄懂語文教學的真諦,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深刻理解掌握葉聖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兩個重要論斷,領會了葉聖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語文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多數學生學了語文不會讀書,更不會作文,根源在哪裏?根源在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沒有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的能力,沒有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徹底弄清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二是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途徑。這是語文教學質量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葉聖陶先生有一個重要的論斷,他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這段話明確指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能力。這裏需要著重明確的一個問題是,除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著眼點是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而語文卻正好相反,它的著眼點不是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而是表達內容的語言文字形式,這是語文這門學科同其他學科的根本區別點,也是語文學科基本性質——工具性的由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讀的訓練,我們曆來強調“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讀課文”,這話沒有錯,但教學實踐證明,課文是讀懂的,不是懂了再讀,而是在有表情朗讀的過程中感悟,講懂了、問懂了,與學生自己讀懂其效果完全不同。

我教《豐碑》一課,教學目的就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的基礎上發表“感言”。第一課時教師重點指導學生讀,學生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學生通過齊讀課文,發現學生讀書的語氣、語調、節奏、速度都存在問題,教師進行範讀,教師有表情地示範朗讀對學生指導性很大,然後再讓幾個學生站起來讀,發現問題教師再作糾正指導,由於教師的示範,學生逐步掌握了閱讀的基本要領,語調、語氣語速、節奏逐步達到了要求。為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分別讓幾個學生進行比賽讀。其效果是一個比一個出色,對句中不懂的問題教師給予解釋,排除理解課文的障礙。

教師在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在第二課時中,仍然著力指導有表情地朗讀重點句段,教師反複用自己的範讀向學生傳遞不同詞語的不同語感。讓學生反複體會、揣摩、跟讀、領悟。漸漸地,教師的語感變成了學生的語感,不同的語感表達了不同的語言情境和思想內涵。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深刻地領會了文章的內容。

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教師就課文中的疑難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在讀懂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感悟、體會、收獲,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重點設計幾個問題,如:課文為什麼用豐碑作題目?談談你的理解。課文中哪一段最使你感動?談談你的感受。結果,學生談的感情真摯,認識深刻,表達準確,證明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要想掌握這門工具,必須經過反複的實踐。如同要學會遊泳,光聽教練講要領、講理論,如果不親自下水實踐,恐怕是永遠學不會遊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