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科學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1 / 3)

小學科學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

教學·教研

作者:郭傑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有的教師把“探究”片麵地理解為活動,因此隻有“做”沒有“思”的科學課堂比比皆是。科學探究活動是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科學素養的載體。科學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學思維方式的形成,包括形成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等。科學探究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學生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形成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因此,科學探究過程就是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那麼,如何在科學課上錘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廣開“材”源,啟動思維發展的“引擎”

科學課要準備種種材料,這是科學課的一大特點,因為材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期望。教師也許會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學生手中,可能造成無法容忍的混亂。事實上,把精心選配的材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是啟動學生科學思維的一個好辦法。

教師充分提供“有結構”的研究材料。“有結構的材料”是指精心設計、選擇的,有著豐富內在聯係的材料,通過相互作用、聯係,蘊含著某些關係或規律。學生通過操作材料,發現問題,產生迫切需要知道的願望,在腦海裏產生“可能是什麼原因才產生這樣的結果”,或者是“是不是因為這樣……才會這樣”的預想,形成初步的假設。

一種材料就預示著一個現象,可以設置一個情境,進行一項探究。不管是有關,還是無關,每一種材料的出現都有很明顯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現方式和時機,也就是調控了課堂的節奏,掌握了課堂的結構。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過早發送探究材料,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沒有聽清楚活動要求,甚至還沒有明白要研究的內容,就開始動手了,容易使探究範圍過於擴大。而有層次地發送材料,就能調控探究的範圍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五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學生猜測物體是沉還是浮可能與物體的大小和輕重有關後,教師拋出了第一組材料:木塊、石頭、泡沫塑料、回形針、牙簽、橡皮泥、胡蘿卜、蠟燭,學生通過實驗比較發現與自己猜測不相符的結果 —— 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可能沒有關係,這就與學生前概念產生衝突。那麼是不是這樣?教師又提供了一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鐵塊、鋁塊、塑料塊、木塊、黏土塊,實驗獲得了新的進展 —— 輕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鋁塊、橡皮泥、蘿卜塊、木塊、泡沫塑料塊,結果發現在輕重相同的情況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這樣分三次呈現,順應了學生的思維方法,以材料來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廣積薄發,尋找思維發展的“生長點”

1.關注“誤差點”

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實驗出現誤差是一種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實驗器材的因素,有實驗過程中的外在人為因素,事實上就是科學家做實驗也存在誤差。既然是事實,就沒有必要遮遮掩掩,去一味回避實驗中出現的誤差。作為教師就要關注誤差、積極引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出錯的課堂才是對學生富有挑戰性、有真實收獲的課堂。

例如教科版小學科學五下《熱單元》的起始課《熱起來了》。有一位老師對該課的結構作了如下安排: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要讓身體熱起來該怎麼做”進行探討,學生討論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使人的身體熱起來,如吃東西、活動身體、多穿衣服等。“多穿衣服真能使身體熱起來嗎?”老師很自然地將問題引到“衣服會不會產生熱量”上來。問題一提出,學生就七嘴八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測):認為會的32人,認為不會的16人。究竟會還是不會,學生自然想到用實驗進行驗證。老師設計了一張實驗記錄表供學生研究,記錄測量衣服的溫度。

這個實驗對於五年級同學來說並不是很難,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設計好了實驗方案,也講了這個實驗的注意要點。再接下去長達12分鍾的時間裏學生分別作了三個實驗:測一件衣服時溫度是多少,兩件衣服、三件衣服,而後進行彙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