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爸爸下班回來,帶回來一張破報紙,小林肯一見就愛不釋手。他天天拿著報紙翻來覆去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者不明白的地方,總是問個不停。但是沒有上過學的爸爸媽媽很難滿足他的好奇心,如果家裏一有陌生人來,小林肯就問個不停。
學校時辦時停,小林肯隻上了幾個月的學,可是他一直熱愛學習,除了幫助父母做事情外,他將多餘的精力都用在讀書、鑽研問題上。
後來,母親生病去世了,那一年林肯僅有9歲。
繼母薩利的到來改變了林肯的一生。林肯喜歡讀書,家裏又沒有書可讀。繼母知道後,打開從娘家帶來的衣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三本書:《英語課本》、《魯賓遜漂流記》、《天方夜譚》。薩利把褶皺的書一頁一頁撫平,擦去上麵的灰塵,送給了林肯。林肯很高興,抱著書一直讀到深夜,他俯著身子如饑似渴地領略全新的世界,全部心思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
蠟燭就要燃盡了,晃動的點點燭光,似乎在向這個精力旺盛的小男孩述說著午夜的到來。這時父親喝令他立即上床睡覺。但是薩利卻勸說丈夫不要打擊孩子渴求知識的心。父親睡後,薩利又悄悄地找來一根蠟燭,用火柴點燃遞給了小林肯。
燭光又一次照亮了整個房間,照亮了林肯渴求知識、追求上進的心。
男孩總是精力旺盛,總是讓自己很“忙碌”,不是在家裏跑來跑去,就是拆東西,為此很多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是聰明男孩的表現,他們對知識的吸收特別快,並有活躍的思維,在學習活動中他們的頭腦總是跳躍著許多興奮點,因此他們腦袋裏總是裝著若幹個稀奇古怪的“為什麼”。如果父母加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將旺盛的精力放在探求知識上麵,那麼在一個接一個的興奮點上,他們就會像亞伯拉罕·林肯那樣沉靜在知識的海洋中而無暇去搗亂、調皮了。知識能豐富男孩的頭腦,一個有深度的思想無疑是小小男子漢的特有標誌。
“修理師”——男孩的探索心理男孩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鮮有趣,什麼東西都想打開來看一看內部到底隱藏著什麼,心裏想為什麼這些東西那麼神奇。於是許多男孩子就像“修理師”一樣拆拆這個,修修那個。對此,家長不可采取粗暴的態度去遏製,一定要鄭重對待,盡量保護男孩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男孩這種好奇的天性是一種渴求知識的“幼芽”,且這株幼芽是十分嬌嫩和脆弱的,需要家長精心嗬護、耐心教育,才能使其呈現出勃勃生機。
家長要與男孩建立和諧、融洽的朋友關係,和他一起動手打開電視機看看內部的結構,了解圖像是怎麼傳遞的……還要使男孩敢於在家長麵前敞開心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男孩的內心世界,才能不斷培養男孩的創造性。
保護男孩的探索欲要注意開闊男孩的視野,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男孩走向大自然,感受變幻莫測的自然風光。這樣不但可以滿足男孩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發男孩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男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但這隻是一種無序、自發的本能,僅靠這種好奇心無法係統、準確地觀察和探索種種未知的現象並掌握其本質和規律。因此,家長培養並保護孩子的探索欲要有意識從一些比較重要的、特別的、帶有規律性的自然現象開始和孩子一起觀察、一起探索。
家長可以將孩子想要了解的現象編成故事,以做遊戲的形式,讓孩子通過切身體驗了解自然界的奧妙。
愛迪生上學僅僅幾個月,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不得不離開校園。愛迪生的媽媽是位偉大的母親,她沒有因為兒子被學校攆回來而責怪他,相反,她決定自己陪著兒子去了解他感興趣的一切,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