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產後護理篇——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1)(1 / 3)

飲食是確保新媽媽健康的前提,而產後的護理才是新媽媽健康的關鍵一步。很多新媽媽在產後缺乏經驗,而且還需要哺乳,所以就會忽略對自己的照料。本章將為新媽媽重點闡述如何做好產後護理的細節,盡早恢複健康和活力。

夏天這樣坐月子

衣:夏季不要捂月子,穿得多,蓋得多容易中暑。隻要注意防風,不吃冷飲就可以了。

食:應該注意多攝入蛋白質、鐵含量高的食物,這樣可以幫助身體恢複。坐月子期間吃的量應該比生產前多,並且盡量少食多餐。

住:新媽媽居住的地方應該陽光充足、空氣流通、保持幹燥。可以打開空調降溫。新媽媽的床下要經常通氣,被褥要多曬、勤洗,防止組織感染。

行:盡量不要做家務活,但是可以適當散散步,做一下保健操。後期,新媽媽還可以外出找幾個閨中密友,交流一些寶寶以外的話題,這樣有助於新媽媽的心情保持愉悅。

洗:月子裏因出汗過多可采用淋浴。

春季、秋季這樣坐月子

春季,萬物複蘇,氣候逐漸變得溫和起來。但是,春季的風比較寒冷,中醫講:“風為百病之長”,新媽媽在春季分娩後,身體非常虛弱,腠理空疏、百節空虛,這時風邪最容易乘虛而入,導致新媽媽出現感冒、頭痛、四肢關節疼痛等症狀,因此在春季坐月子一定要注意防風。產婦可以比常人多穿一些衣服,最好帶著帽子,尤其是北方停止供暖後,一定要注意保暖防風,最好能打開空調的暖風,或使用電熱器。

秋季,氣候溫和,室內溫暖宜人。但是,秋季天幹物燥,灰塵很多,新媽媽長期待在室內,會感到鼻幹咽燥,這時可以用加濕器來調節濕度。為了防止鼻幹咽燥,最好多喝水或多喝些比較清淡的湯。對花粉不過敏者也可以在臥室擺放些盆花、魚缸,一方麵能夠調節心情,另一方麵可以調節室內濕度,淨化室內空氣。

總而言之,春、秋兩季天氣變化很大,這時既要保證新媽媽的室內空氣流通,也要及時隨著天氣的變化增減衣服,可以比常人穿的稍微厚一些。

冬天這樣坐月子

勤洗澡、勤換衣:冬季應至少3天洗一次澡,最好每天換洗內衣,洗澡時要用熱水,有條件的家庭最好開著浴霸,等浴室加熱至20℃左右再進入。

室內空氣要新鮮:每天至少開門窗15~20分鍾,每天一兩次,但要注意通風時應將新媽媽與寶寶換到另一個房間,或蓋好被子、戴好帽子,不要讓風直接吹到母嬰。

居室溫度要適中:居住的環境溫度要適中,一般以22℃~24℃為好,北方冬天在供暖前(或南方冬天)較冷的一段時間裏,可以用空調、電暖器等使室內的溫度保持在比較理想的狀態。

居室濕度要適中:室內相對濕度以55%~65%為好, 北方最好使用加濕器來改善幹燥的現象;南方可以使用烘幹器,將母嬰的衣物、被褥、毛巾、浴巾等烘幹後再使用。

讓剖宮產疤痕變小的妙法

剖宮產後每位新媽媽都會留有疤痕,科學地坐月子、精心的護理是使疤痕變小的唯一辦法。一般大約在手術刀口結疤2~3周後,疤痕才開始增生,大約要持續3~6個月左右,纖維組織才逐漸停止生長,疤痕也逐漸變平、變軟,顏色呈暗褐色。這時疤痕會出現痛癢,尤以刺癢最為明顯,特別是在大量出汗或天氣變化時。

想要剖宮產後留下的疤痕變小,護理時須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傷口要勤換藥,保持傷口和周圍皮膚的清潔幹爽。以免造成感染、血腫,使創麵延期愈合。

拆線前應避免劇烈活動,休息時,最好采取側臥微屈體位,以減少腹壁張力。

拆線後立即用矽膠彈力繃帶或彈力網套等敷料加壓包紮,可有效地預防疤痕的產生。

保護好手術後刀口的刀痂,過早揭痂會將停留在修複階段的表皮細胞帶走,甚至會撕脫真皮組織,刺激傷口,阻礙傷口的及時恢複。

要避免陽光照射,防止紫外線刺激皮膚而形成色素沉著。

如果傷口刺癢難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塗抹一些外用藥,如膚輕鬆、去炎鬆、地塞米鬆等。

產後要加強營養,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和氨基酸的食物,諸如新鮮的水果、蔬菜、蛋、奶、瘦肉、肉皮等。這些食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要忌吃辣椒、蔥、蒜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刺癢。一些慢性疾病,如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等都不利於傷口愈合,卻能造成疤痕的產生,因此患有這些疾病要積極治療。

采用蠟療、磁療等理療方式,可以淡化疤痕。

疤痕體質的人應盡量不做剖宮產,對這種體質的人而言即使再小的傷口也會遺留下明顯而誇張的疤痕。如果無法避免做手術,可請求醫生幫助和指導,或者在術後谘詢皮膚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