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哺乳時采取正確姿勢
新媽媽在哺乳的時候,坐在比較低的椅子上為好,如果新媽媽坐的位置較高,可以把一隻腳放在一個腳踏上,或者身體靠在椅子背上。最好能在膝蓋上放一個枕頭抬高寶寶,這樣可減輕腰部承受的重量。
3.在生活中注意保護腰部
新媽媽在產後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經常更換臥床姿勢,不要過早跑步、走遠路;新媽媽要經常活動腰部,使腰肌得到舒展和鍛煉。如果新媽媽感到腰部不適,可采用按摩、熱敷疼痛處或洗熱水澡的辦法來緩解疼痛,這樣能有效地促進腰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腰部的不適感。
新媽媽腹痛的應對法
胎兒及胎盤娩出後,會在新媽媽原子宮壁附著的地方留下一個很大的創傷麵。為了防止流血過多,子宮肌肉反射性地強烈收縮,因此新媽媽會感到腹痛,這種疼痛稱為“宮縮痛”。宮縮痛一般在產後 1~2天出現。有時候在哺乳或輕輕按摩子宮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當新媽媽感到宮縮痛時,是因為子宮收縮變硬、惡露增加、肌肉組織缺氧、神經纖維受壓所致,一般在產後3~4天逐漸消失。
通常生二胎新媽媽的宮縮痛比初產的新媽媽嚴重,生雙胞胎及巨大兒的新媽媽疼痛比正常新媽媽嚴重。
要想緩解腹痛,可讓家屬幫忙輕輕按摩小腹部,第一天疼痛比較明顯,須多按摩幾次,最好不在新媽媽處於熟睡狀態時按摩。或放熱水袋熱敷,但注意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當疼痛劇烈,影響休息時,可給予止痛劑或新針療法,取穴位三陰交、合穀等,或服用山楂泡紅糖水、紅糖幹薑粉水等。
產後流血不止的應對法
產後血性惡露大約10天左右會變成褐色的漿液惡露,所以流血不應超過15天,而且血性惡露的量不應超過平時月經的最大量,如果出血量比較多,就需要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
而且如果產後1個月還有血樣物質流出,就需要去醫院就診。
在平時,新媽媽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緩解產後出血症狀:
盡量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久站、久坐、久蹲,防止子宮下垂、脫肛等疾病的發生,加重產後出血。
加強營養,可選擇食用一些營養藥膳,如人參粥、豬腎粥、枸杞鯽魚湯、參棗羊肉湯、黃花當歸湯等。
熱毛巾敷腹部。
新媽媽要積極預防產褥熱
產褥熱的發生及嚴重程度多與新媽媽自身的抵抗力、致病菌的種類、毒性、數量以及分娩治療是否合理等因素有關。發熱是產褥感染的主要症狀。
避免產褥熱關鍵在於預防:
孕媽媽懷孕後認真按規定到醫院做定期檢查,如果發現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應及早治療,同時需要通過檢查觀察胎兒和孕媽媽有無異常情況。
孕媽媽必須加強營養,糾正貧血的現象,注意孕期衛生,加強鍛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感染。
妊娠最後2個月停止一些陰道診斷和治療,尤其應停止衝洗陰道,不能盆浴,以免造成細菌感染。
妊娠最後2個月要禁止性交。
醫院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這是預防產褥熱最重要的一環。
分娩後新媽媽應注意月子期間的衛生,比如勤換內衣內褲、每天用溫水衝洗外陰、經常淋浴等,月子期間絕對不能過性生活。
如果已經得了產褥熱,就需要去醫院診治。
新媽媽要積極預防尿瀦留
產後因新媽媽排尿功能有暫時性障礙,使部分或全部的尿液不能從膀胱排出,這種現象稱為“尿瀦留”。初新媽媽第二產程延長者容易得產後尿瀦留,因為第二產程中胎兒先露部位壓迫新媽媽膀胱的時間過久,膀胱黏膜充血、水腫,促使新媽媽的膀胱緊張度及感受性降低,膀胱神經麻痹,致使膀胱失去彈性,膀胱排尿反射功能消失,導致尿瀦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