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德華家族的啟示:給女兒創造好環境
要是白鬆的種子掉在英國的石頭縫裏,它隻會長成一棵很矮的小樹,但要是它被種在南方肥沃的土地裏,它就能長成一棵大樹。
——但丁
200年前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位集神學、哲學和道德學於一身的學者,他叫嘉納塞·愛德華。目前,他的子孫已繁衍了8代。其中:13人當了大學校長,100多人任大學教授,14人創建了大學或專科學校,80多人成了文學家,1人就任副總統,1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兩院的議員,18人成了報社、雜誌社的負責人或者主編。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國紐約有一個叫馬克思·朱克的酒鬼、賭徒,他的子孫也繁衍了8代,其中: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殺人被判處死刑,63人因偷盜、詐騙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為殘廢者也甚多。
這兩個例子發人深省,它說明家庭環境對子女人生的影響有多麼重大。壞環境毀掉人,好環境成就人!
學者後代多數成才,酒鬼賭徒的後代大多沉淪,智商的遺傳基因可能會占一部分,但絕不是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兩者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天壤之別!書香世家父母的生活態度,乃至思維方式和習慣,會醞釀出一種學習氣氛濃厚的家庭環境,子女耳濡目染,會有很大程度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酒鬼賭徒心思花在了自己的嗜好上麵,樣樣都會惡性循環,生活散漫,不思進取,遊手好閑,家裏可想而知會彌漫著吵嚷、暴力或者冷漠、絕望的氣息,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也不足為怪。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有思想毒素的環境裏,怎麼能夠上進!
那些沒有良好家庭教育條件的孩子,如果能在另外的環境中成長,情形就會大不一樣,即使是酒鬼賭徒的後代,他們也可能成才。
50年前,在美國紐約成立了一個兒童救護會。該救護會專門收容和撫養棄兒、孤兒和貧兒。它的做法同普通的孤兒院不同,其方針是必須讓這些孩子到可靠的家庭裏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該救護會把這三類兒童送到可靠的農家寄養。50多年來,救護會共收容、照顧了2.8萬名這種孩子。最新的報告指出,有87%的孩子成了出色人物。其中:有的當了州長、總督、高級審判官、市長及州會計檢察官,還有24人被選為美國議會議員,有9人被選為州議會議員。此外,在教育、農業、商業等方麵卓有成績者也不勝枚舉。更為有趣的是該救護會曾把前麵提到的馬克思·朱克的第9代子孫收容到兒童救護會,照例把他送到良好的家庭寄養,而他成了地方上的模範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可見,好環境造就好孩子,並成就各種各樣的優秀人才。不要怕自己家庭條件不夠好,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消費需求,錢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教育資源,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高素質的父母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高素質的父母也不是說要有多高的文化程度,盡管文化程度會是一個影響因素。但是很多優秀人才都是出自鄉村的,他們的父母有的甚至目不識丁,但有一點很肯定,這些優秀人才的父母一定是重視子女教育的,除了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他們善良堅忍的品性一定深深影響過自己的子女。這樣的家庭盡管清貧,地處僻遠,但和睦的氣氛、淳樸的家人,反而使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倫理觀念。隻要父母有心培養,山窩裏也會飛出金鳳凰!當然像嘉納塞·愛德華那樣的書香世家,一代代人的教育奠基和人才輩傳承,對孩子的正麵影響就更不用說了。
而孩子天生愛模仿,即使是他開始反對的事,多次接觸之後,也會漸漸麻木,並染上惡習。所以,壞環境毀掉一個人往往會比較容易,它比好環境成就一個人容易得多。塑造人需要長期努力,毀掉一個人也許就在瞬間。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一個孩子偏離正道時,他的父母也許沒有發現,但當父母有一天突然發現他變壞了,情況已經難以挽回。
家庭教育的主要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由於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悄悄地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3歲的嬰幼兒而言,這種影響尤為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和主要優缺點大多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這一時期的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學到的一切,包括說話的語調、動作、走路姿態、性格和品德等都會打上父母的烙印。所以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後隻顧吃喝玩樂,生活自由散漫,甚至行為不軌,無疑會給孩子造成負麵影響。一個家庭如果充滿各種自私、虛偽、狡詐,各種矛盾、衝突、鬥爭,各種指責、嘲諷、打罵,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其成長的毒素。
有一位心理學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與環境的14種關係,其中有7種不良環境和7種健康環境,均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能夠影響家庭氣氛,進而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①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②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能;
③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④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⑤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⑥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鬥角;
⑦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存內疚;
⑧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極富耐心;
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⑩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11]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掌握目標;
[12]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慷慨大方;
[13]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世界多一份關懷;
[14]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有和平的心境。
環境是成長的土壤,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塊土壤。父母施肥、鬆土、澆水,孩子就會茁壯成長、身心健康;父母棄置不管,土質低劣,孩子就會病病歪歪、發育不良。
家有小女初長成,哪個父母不希望看到她出落得水靈靈的聰明可愛,長大後成為幸福聰明成功的女人!要培養好女孩兒,父母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2.為您的女兒找到最適合的科學教育方法
人隻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
——《康德教育論》
現實中,為什麼有的女孩兒出類拔萃,而有的女孩兒卻非常平庸?造成差別的原因當然有遺傳的因素,但是有沒有采用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極其重要的!某些遺傳因子是天生的,父母無法改變,但是科學的教育卻可以補拙,可以創新,可以挖掘潛能,可以讓孩子成才。
每個女孩兒都是天使,這句話不錯。女孩兒有善良美好的天性,也有巨大的潛能,隻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被壓抑了,而天性和潛能被壓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法。父母如何培養一個好女兒?第一步,選擇好的教育方法!選擇最適合她的教育方法,隻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而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前提是父母要了解孩子。各位父母您了解您的女兒嗎?您製訂好培養女兒的計劃了嗎?
在深圳市“十大優秀書香家庭”頒獎儀式現場,年僅七歲的賴思佳用稚嫩的童聲流利地背誦起《老子》,給全場的數百名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榮獲2004年度深圳市“十大優秀書香家庭”、“五星級”學習型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光榮稱號的家庭是如何培養女兒的呢?
賴思佳一歲半的時候,她父親賴國全無意中教女兒背起了《新三字經》。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小思佳居然能背誦出絕大部分的內容。但是小思佳和其他孩子一樣,對事物的喜愛,就像風一樣,一陣一陣的,來得快,去得也快。兩歲的時候,她對背詩的熱情就大幅度減退了。這時,賴國全沒有強迫孩子,思佳願意背詩就背詩,願意唱歌就唱歌,任其發展……“孩子每一個時期都有她喜歡做的事,她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段日子,小思佳不聽詩了。這天,賴國全故意給了個提議:“佳佳,好久沒有聽詩了,我們一起來聽詩吧?”小思佳立即響應,“好的。”並很快找到唐詩的錄音帶,聚精會神地聽起來。
賴國全很高興,像風一樣也沒什麼不好,至少在她樂意做的時候,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
賴思佳的記憶力特別好,媽媽教她念的兒歌、爸爸給她講的故事、電視節目裏主持人說的話,她都能很快複述出來。為了豐富女兒的精神世界,賴國全給她買回了《兒歌》《唐詩》《三字經》《幼兒英語》《老爺爺講故事》等許多磁帶,平時用錄音機放給她聽,重複的次數多了,佳佳的小腦子裏竟也裝進了不少知識。
賴思佳像一株小樹,一天天地長大了。賴國全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計劃地利用好孩子的天性,把她培養成參天大樹呢?
他采用了累積式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下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不要求背誦,也不檢查,就像做遊戲一樣,慢慢積累。“這是最合適我女兒的學習方法。”他說。
賴思佳就要上學了,賴國全琢磨著該讓女兒認些字。剛開始,小思佳很感興趣,認了“大、小、多、少”之類的字。但“風”還是有刮過去的時候,很快,佳佳又不認真了。為了激發女兒識字的興趣,媽媽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她給爸爸當“小老師”。沒想到這一招還真靈,小思佳非常高興,她拿著一支長鉛筆做教鞭,指著小黑板教爸爸識字,然後學著媽媽的樣子考爸爸。當發現爸爸竟然有“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小思佳會得意地說:“爸爸,你真笨呀。”
從此,賴思佳對識字的興趣大增,常常主動要求多認字。每天賴國全一下班,她就會纏著教爸爸識字。
這件事令賴國全認識到:學習方法太重要了,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是能找出一套既科學又輕鬆的學習方法,教給女兒就好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賴國全接觸到了由台灣學者王財貴首倡的“讀經教育”。受到王財貴“跟我讀”古文學習方法的啟示,賴國全靈機一動:都說知識在於積累,既然賴思佳的記憶力那麼好,何不給她製訂一套方便實施的教育計劃?世間萬物都遵循“累積效應”,即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記憶和學習也是一樣。
深思熟慮之後,賴國全為女兒精心打造的學習計劃出爐了:每天讓孩子學習十分鍾,一段內容連續學習一周,學習內容在400字左右。為了讓孩子學習沒有壓力,賴國全堅持“無為而治”的原則,每天陪孩子一起學習,學完了不背誦、不檢查,這個原則讓孩子學習沒有任何負擔,就像做遊戲一樣。他把這套方法取名叫“累積式”教育法。
賴國全的“累積式”教育法實施的第一天,沒有什麼效果,第二天,也沒什麼效果。三天後,小思佳能在提示下基本讀完所學的內容了……六天後,佳佳離開書本竟也可以流利背誦出所學的全部內容。
但是,愛玩畢竟是孩子的天性。玩到興頭上,佳佳便把讀書之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看來有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還得配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於是,賴國全把每天晚飯後的時間固定成了全家人的“經典聯播”時段,一家三口擠在沙發上,輪流大聲地朗讀古文經典,其樂融融。
一天晚飯後,佳佳迫不及待地玩起了新買的積木,顯然,她忘記了讀書的事。賴國全找來書本,提醒道:“我們來比賽吧?”佳佳頭也沒抬:“比賽什麼呀?”
“比賽誰讀得快呀。”賴國全仍然笑嘻嘻的。“好!”佳佳一骨碌爬起來,信心十足地拿過書本,立即進入比賽狀態。
細心的賴國全總在不斷地觀察女兒的心理變化,總能在佳佳想鬆懈的時候,把她的興趣重新拉回來,讓她愉快地學習。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佳佳把《論語》《老子》《大學》《三字經》《千字文》等古代經典背得滾瓜爛熟。而佳佳的學習習慣,也在逐漸養成,大人忙的時候,她就會自己去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