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女孩兒的內涵包括良好的修養和健全的人格,這是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父母培養女兒的最終目的。比起平庸的女孩兒,聰明女孩兒更能凸顯個人魅力與高雅氣質,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而更具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1.聰明的女孩兒更有魅力
沒有智慧的人,就會受人欺騙,被人迷惑,讓人剝削。隻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和獨立的人。
——費爾巴哈
人們常有一種習慣的思想,認為男孩兒要聰明,女孩兒要乖巧。雖然“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謬思想早已被現代人所擯棄,但在人們的潛意識裏,依然更看重男孩兒的聰明卻是事實。男孩兒不聰明似乎不可思議,女孩兒不聰明卻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諒解。這也許與一些流行的庸俗看法有關,比如:高學曆女孩兒麵臨擇友和家庭危機;女人的幸福取決於嫁個什麼樣的老公等。由於女孩兒的智力天生不如男孩兒的看法相當普遍,於是乎,女孩兒隻要乖巧賢淑就會有好前程,女孩兒漂亮就是好前程的最大資本的思想還很有市場。雖然,這些思想是很不對的。因為它把追求幸福的砝碼寄托在了別人的身上,它沒有弄清楚聰明的含義。
聰明女孩兒的內涵包括良好的修養和健全的人格,這是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父母培養女兒的最終目的。比起平庸的女孩兒,聰明女孩兒更能凸顯個人魅力與高雅氣質,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而更具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可是現在很多人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算是聰明的孩子。這種看法太片麵。心理學家認為:聰明是“多元的”。一類孩子的聰明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學習上,學習成績好,考試的分數高。這類孩子,通常被看做智力好,往往容易被父母和教師發現與重視。另一類孩子的聰明表現在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這類聰明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父母和教師發現與重視。
近年,美國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單單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選拔優秀的孩子,那麼,就有可能使70%左右的具有高度獨創能力的孩子落選。這一點,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因為從我國現在的實際狀況來看,許多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上,往往對學習成績抓得緊,而對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常常重視不夠,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聰明女孩兒應具備的素質有哪些?
教育學家認為,優秀女孩兒應該具備以下幾大素質:
①健康優美的身體:免疫力強,很少生病,身材健美,肢體靈活,精力充沛等。
②靈敏的反應能力:頭腦靈活,理解準確,記憶清晰,觀察細致,聯想豐富,表達流暢,思維活躍,思考深入,善於綜合,善於質疑,善於創新等。
③內堅外柔的性格:開朗快樂,積極進取,誠實自信,勤勞獨立,善良勇敢,負責守信,意誌堅強,心態寬容,剛柔相濟,動靜有序等。
④愛和美好的情感:珍愛自己,愛親人、師長、朋友以及他人;愛自然、愛家鄉、愛祖國、愛藝術、愛創造、愛生命、愛和平;具備同情心、感恩的心、敬仰和肅穆之心等。
⑤正直敦厚的品德:懂法守法,不走邪路;尊重規則,崇尚雙贏;理想遠大,道德高尚;關心弱小,保護環境;熱愛團隊,親和力強;自尊自愛,敬業守信;懂禮貌禮儀,有淑女風範等。
⑥相對完備的能力體係: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適應能力類,如:模仿能力、自理能力、自律能力、自學能力、反省能力、應試能力、抗幹擾能力、拒誘惑能力、自立能力、交際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二是創新能力類,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聯想發揮能力、組織領導能力、整體規劃能力、自我調整能力、主動行動能力和深入研究能力等。
⑦良好的進取狀態:心理平衡、樂觀自信、精神飽滿、水平穩定;能在涉足其間的實踐活動中正常發揮,如:學習、競賽、應試、製作、發明、管理、策劃、組織等實踐活動;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如:積極補充和更新知識、自我完善道德、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等。
⑧會生活懂情趣: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興趣廣泛,如: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愛觀察、愛提問、愛學習、愛嚐試、愛思考、愛操作、愛挑戰、愛創新、懂得休閑等;二是會自我排壓和自我管理,如:視野開闊、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意誌堅定、善於計劃、善於行動、能自主發展、會自我管理(包括管理情緒)等。
擁有這八大素質,是成就優秀女孩兒的基礎,這八大素質的培養始終貫穿在0~18歲女孩兒的家庭教育中。本章“聰明的魅力女孩兒如是培養”,著重從智能角度闡述。
2.女孩兒心智成長的規律之一
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
——斯賓塞
從教育心理學研究統計的結果來看,一般情況,女孩兒在小時候智力發展比較快,智力水平也比男孩兒高。到了初中二年級以後,男孩兒的智力發展逐漸加速,很快趕上甚至超過女孩兒,但他們智力上的差異主要是智力類型不同。
心理學家認為,女孩兒智力發展早,是因為幼年時的感覺、知覺、機械記憶、形象思維等在智力中地位較高,而恰恰女孩兒在這些方麵都比男孩兒強勢,直到長大後女孩兒的機械記憶、形象思維以及直覺性還是會占優勢。男孩兒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可以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而人的這方麵思維能力的發展一般都要在十二三歲以後才能逐漸占主要地位。
心理學家還認為:女孩兒通常感情濃厚,加上形象思維好,直接印象具有鮮明性、生動性,所以,女孩兒口頭語言流暢,愛使用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句,喜歡探索人生,因而女孩兒比較容易學好社會科學知識,而男孩兒的空間視覺能力好,理解記憶和抽象記憶也較強。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兒對事物的比較力、分析力、概括力、邏輯判斷能力、空間推理力、對事物本質的理解力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速度將逐漸達到頂峰。所以到了高中,班上冒尖的還是男孩兒多。這就是智力的性別差異。
隻要了解了孩子成長過程的差異性,父母就可以采取積極措施,有的放矢地幫助女兒克服智力上的劣勢,發揮智力上的優勢。
除了以上智力上的性別差異需要注意外,孩子的心智演化也有一個自然的過程,有它自身的規律,這一點也要格外注意。因為不合理地去幹擾它就會損害它的正常進行。而這個過程和規律看起來是那樣平常,以至於被很多父母忽視了。
女孩兒一般比較聽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灌輸給她的東西,但是,孩子掌握運用自我發現的知識比被動地灌輸的知識更有效。
在記憶力方麵,從前流行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已經過時,相反,注重原理和運用被證明是有益的。
在法則和原理方麵,以前是先講法則,然後才讓孩子明白原理,也就是從一般到特殊。現在注重從特殊再到一般,比如:講解“任何生命離開了水都無法生存”這個法則時,應該先讓孩子說出他們所知道的生命在離開水後都會死去的實例,最後才讓孩子明白這一法則。孤立地記憶盡管是件容易的事,但很快就會忘記,而那些知識如果被孩子所理解,就會永遠歸他所有。一個隻能記憶規則的孩子一旦離開規則就無所適從,而一個發現過知識的孩子就會養成用有效手段去研究的習慣。智力培養成功與否絕不是看孩子能記憶多少條規則,而是看他運用規則和組織有效方法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可是,近年來卻流行一種被認為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兒童讀經運動。在兒童教育過程中,“你教他什麼,都會放在肚子裏,懂不懂?不懂。現在所學的,不是現在要他懂,他有幾十年的時間慢慢地懂,然後一輩子有用……”“大量的朗讀與背誦是開發右腦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即使背的東西以後忘記了,但是在背誦的過程中對大腦產生的影響卻不會消退。”這就是所謂的兒童讀經理論,它真的對孩子有用嗎?
有一位知名的大學女教授講述了她對女兒讀經的困惑,她女兒兩歲半,已會背《三字經》,正準備讀《論語》,但在教女兒背誦學習的過程中,她心中一直有些困惑,那就是讀經真的像宣傳的那麼有效嗎?
她說道,讀經對記憶力的培養也許是有好處的,但女兒那麼小,無論如何是談不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的,即使現在勉強背下來,長大後未必不會忘得精光。而女兒從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背七八十首兒歌、三十多首古詩,但兩歲後突然對古詩失去興趣,一給她播放古詩的磁帶,她就要求:“關上它,我不聽這個。”現在,三十多首古詩她會背的已所剩無幾,而她會背的兒歌卻都還記得,包括她一歲多時學的第一首兒歌“小白兔,白又白”,而且她時常在生活中見景生情地背誦幾首。
這位女教授的疑惑在於,是不是那些兒歌都是女兒能理解的,而古詩雖然優美,卻是孩子理解力所不及的,她隻是機械記憶,根本不知所雲,所以會背之後很快失去興趣,隨後就忘光了,兒童對經典的背誦也應該屬於這種情況。
這位女教授對於兒童讀經的困惑還僅停留在記憶和興趣上,其實,兒童機械地讀經誦經的危害遠遠超過記憶和興趣的層麵。
兒童的心智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兒童讀經誦經無疑連斯賓塞說的那種灌輸知識的層麵都不是,更別說發現知識了。因為灌輸的還有可能是孩子可以理解的東西,而讀經讓孩子記憶的是自己完全陌生的東西。
皮亞傑對西方現代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有相當廣泛地影響,他認為,兒童心智的發展是通過其自身的構建而實現的。這種構建需要以先天圖式或現行的動態心智結構為基礎,兒童在與外部條件的相互作用中,通過同化與順應達到動態的平衡。而死記硬背既不能產生同化,也不能產生順應,它是兒童生命生活中異質的東西。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確反對死記硬背。他說:“應當設法使兒童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就能掌握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的重要原理,而不是專門去熟記。”“死記硬背的產物和不良後果之一就是書呆子氣。”所以,兒童讀經不但不能開發潛能,而且還阻礙心智的成熟發展。既是違背成長規律的東西,也就談不上什麼樂趣。
更為有害的是,先用完全無用又完全不懂的四書五經來灌輸給孩子,使他們既不能提煉和發展自己的話語,又不能用它來與父母、老師和社會交流,以此學得普通社會的話語,這樣就堵塞了他們語言生長和發展的通道。對記憶的過度崇拜,實際上是對孩子童年天性的扼殺,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
兒童的生活應該是好奇的、探索的、藝術的、夢想的、遊戲的,它應當與大自然、大社會相接觸,而不是被湮沒在記憶的海洋裏。尤其是女孩兒,她們更是靈性的天使。她們應該長成茂密的大樹,而不是在記憶的壓迫下蜷縮在一本本經書的縫隙中,變成了可憐的豆芽菜。經典有經典的妙處,能夠讓孩子在可以接受的時候自己去發現它的奧妙對孩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如果父母真心地愛女兒,就不要把女兒快樂的時間浪費在機械記憶上,小心地嗬護她的好奇心和自由之天性,多多引導她發現知識的樂趣和生活的奧妙吧。
當然,孩子長大後,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種學習能力,那又與灌輸知識不能相提並論了。
3.女孩兒心智成長的規律之二
觀察是一切學習的開始。
——斯賓塞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人們的一切實踐活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源泉和門戶,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有關事物的鮮明而具體的印象,經思維活動的加工、提煉,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達爾文曾對自己的工作做過這樣的評價:“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建築物上刻著:“觀察,觀察,再觀察”。
觀察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較持久的認識活動,科學研究、生產勞動、藝術創造、教育實踐都需要對所麵臨的對象進行係統、周密、精確、審慎地觀察,從而探尋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係統地培養女兒的觀察力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春意盎然時,您的女兒是否注意到草地上已探出了綠綠的小腦袋;信步動物園時,她是否敏捷地發現大象的鼻子長而靈活;熱鬧的節日裏,她是否被馬路上鮮豔的彩旗所吸引;玩耍場地上,她是否注視著螞蟻搬家的情景?
也許,您的女兒常常觀察到一些微乎其微難以辨別的細小變化,而您卻沒有注意,沒在意孩子全神貫注的眼神,沒在意孩子好奇的眼神裏流露著一個個問號。女孩兒對細小事物的注意力是比較強的,您可能隻以為這僅僅是她“眼尖”而已,其實,這正是人類認識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表現——“觀察力”。此時父母應該抓住時機,培養和鍛煉她的觀察力,引導她發現自然界中更多、更美、更有意義的事物。
兒童觀察力的發展有它自身的特點,父母了解這些特點或者規律,有益於對女兒觀察力的係統培養。
(1)缺乏穩定性
幼兒一般很少會自覺地為某一目的而進行觀察,常常受到身邊事物的較為突出的外部特征及當時的情緒、個人興趣所支配。並且常常會在過程中忘記觀察任務,或頻繁更換觀察對象。
對策要點:應給女兒提出具體的觀察目標,任務描述得越具體,她觀察的目的越明確,觀察的效果就越好。
(2)持續時間短
有實驗顯示,3歲左右的幼兒持續觀察圖片的時間隻有5~6分鍾。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有所延長,6歲時大約達到12分鍾。對於他們不感興趣的對象,觀察時間會更短,甚至不到一兩分鍾。
對策要點:訓練女兒的觀察力,一定要盡可能選擇能夠引起她足夠興趣或在某一方麵有顯著特點的觀察對象。
(3)缺乏係統性和概括性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3歲幼兒在觀察圖形時,其眼球運動的軌跡是雜亂的,4~5歲幼兒的眼動軌跡越來越符合圖形的輪廓,也就是說,幼兒在觀察物體時尚缺乏係統性;同時,幼兒觀察時往往也發現不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和本質特征,缺乏概括性。
對策要點:訓練的同時,教給女兒一些有效觀察的方法,引導她遵循一定的規律和線索更為有效地觀察事物。比如:在尋找兩幅圖畫的不同點時,可以引導她遵循一定的方位順序來觀察並做適當標記,而不要毫無順序地胡亂比較。
女兒一出生就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相信每個父母都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盯著女兒無邪的臉龐,看著她的眼睛咕嚕咕嚕的轉;看著她觀察周圍環境;看著她用小手觸碰著她好奇又陌生的事物。等她漸漸成長,開始嚐試許多新鮮的活動,在追逐、嬉戲中,不小心的碰撞讓她號啕大哭,但也學習了什麼是疼痛。沒錯,所有的感官能接收的信息都是一種觀察力,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以及痛覺六大感官。
以下是培養孩子觀察力的三大教材,父母可根據自己女兒觀察力的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重點地運用。
第一大教材:昆蟲
相信每位父母帶“小公主”在外郊遊或者在庭院裏玩耍時,經常會發現螞蟻的蹤跡。不要小瞧這種令人討厭的小昆蟲,它們是訓練女兒觀察力的好教材!因為,螞蟻是一種有嚴密組織和紀律的生物,它們的分工相當精細,每隻螞蟻各司其職。父母可以在螞蟻出入的地方,放一些餅幹屑,然後和女兒一起觀察螞蟻雄兵們把餅幹屑搬入螞蟻窩的有趣情形,這是引導女兒自我培養觀察力最自然且最方便的教材!
第二大教材:遊戲
父母可以運用圖片、卡通、布藝玩具等道具來訓練女兒的觀察力,例如:拿兩張相似的圖片,讓女兒找出細微不同的地方,這樣不但訓練了女兒的觀察力,同時也培養了她的歸納以及分析力,讓她變成一個細心且有組織能力的人。
第三大教材:家事
做家事也能夠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父母對此千萬別懷疑!很多兩三歲的小女孩兒,已經開始具有想幫父母分攤一些簡單家事的欲望!既然如此,父母最好順水推舟來訓練女兒的觀察力。
首先,父母可以把洗淨曬幹的衣物通通收進屋子裏,然後請女兒幫忙一起做分類的工作。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媽媽的?哪些又是自己的?別小看這些分類的工作,如果您的女兒從小就和您一起做這樣的分類遊戲,不但可以培養她的觀察力、秩序感,無形中還可以讓她變成一個整潔且有責任感的人!
當女兒長大一些之後,對其觀察力的培養應該進入更高的層次。
(1)教育女兒將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在女兒有了觀察意識之後,父母還應讓她懂得如何將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比如:街上有一位不注意環保的叔叔,隨手將垃圾扔在街上,女兒觀察到了,父母看到後可以馬上問女兒這種做法對嗎?
在乘坐火車時,經常會發現有些孩子好奇地問媽媽:“我們坐的火車沒有開怎麼就好像開了似的?”這說明提問的孩子已經在觀察後思考了,但由於知識局限,沒能自己找到答案。如果此時父母對孩子不耐心解釋或者敷衍的話,就會扼殺孩子的觀察力。相反,如果當家長的用參照物的方法給孩子用他能夠聽懂的語言講火車沒有開,但卻好像開了似的道理以後,孩子聽懂後肯定會繼續問這樣類似的問題,比如:“這和我走路時天上的星星也跟著走一樣嗎?”……
因此,在女兒提出為什麼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地從不同角度給她講解。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在不願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常斥責孩子“你煩不煩”“你哪來那麼多問題”“別說了”。幾句不耐煩的話,就是給孩子在觀察後興奮的神經潑了冷水。如果您這樣對待自己的女兒,她就會因大人不喜歡而誤認為自己做得不對,最終放棄對觀察的興趣和思考的積極性。
孩子觀察後提出的問題是觀察思維的必然結果。如果孩子觀察了事物,對事物的一切情況無動於衷,這個觀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父母要培養女兒的觀察力,就要鼓勵她觀察後思考。在她沒有觀察思考的習慣時,主動向她提出問題,引導她去思考剛剛觀察過的事物,直到她能夠主動地從中提出問題。
(2)引導女兒觀察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就是要引導孩子能夠觀察出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與眾不同的一點,從而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在全麵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是觀察的基本要求。隻有引導孩子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培養她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的素質和能力。
(3)指導女兒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事物間規律性的東西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和觀察時,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究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例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的現象,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蒸氣衝動鍋蓋,悟出了蒸汽機的原理。同樣,在生活中,父母應該教孩子觀察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悟出一些規律。隻要父母積極指導女兒去發現探尋事物,女兒敏銳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一定能發揮出其創造性。
(4)教會女兒觀察要全方位多角度進行
事物的不同性質,往往是從不同的方麵體現出來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結論。孩子一旦養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習慣,就等於掌握了獲取信息的重要方法,為她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對孩子觀察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她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麵獲得成功,也有助於她整個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不要把女兒整天關在家裏,限製她出去玩。這樣隻會扼殺她生命的激情。您的女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請千萬珍惜,讓她睜大眼睛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吧!
4.女孩兒心智成長的規律之三
快樂的,就是有益的。
——斯賓塞
2005年舒曼杯(亞太)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在深圳隆重舉行。來自沈陽的13歲女孩兒胡丁琦以幾乎完美的演奏,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評委,一人囊括四項冠軍、兩項亞軍。女兒終於成名了。在掌聲和鮮花背後,作為父親的胡東振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原來,從5歲開始,胡丁琦就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每天枯坐在鋼琴凳前6~8小時。即便在節假日,她也不能像別的小朋友那樣到公園裏遊玩。
“不打不成才”。這個經驗是胡東振教育女兒的格言。
一天,小丁琦厭倦了彈琴,故意磨磨蹭蹭地不到鋼琴凳上去。胡東振發覺了,上前對女兒就是兩記耳光。小丁琦對父親又怕又恨,但又不敢當麵反抗,把憤怒和不滿統統發泄在彈琴上,故意用手指狠勁地敲擊琴鍵。
這讓胡東振越發不滿,他抄起地上的拖鞋便向女兒抽去。小丁琦白嫩的臉上頓時出現了一片血印。長久以來憋在心裏的委屈和憤怒一並爆發,她向父親哭喊道,“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法西斯”。
還有一次,小丁琦的小姨到家裏做客。窗外傳來小夥伴們歡快的笑聲,小丁琦一時走神,錯了幾個音。胡東振發現後,狠狠地打了女兒兩記耳光。小丁琦的小姨氣得渾身發抖,跟胡東振大喊:“這麼小的孩子,你想打死她嗎?我要和你這種人斷絕關係!”此後,她再也不登姐夫家的門。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因為,像胡丁琦父親對女兒的這種教育模式在中國許多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這都是古訓,對國人的影響可謂深遠。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家長的意識深處有兩個觀念:一是認為對小孩子沒什麼道理可講,打是為孩子好,日後他自會明白;二是認為成才就是成功,就是幸福。其實質,就是不明白孩子心智成長的規律之一是快樂的才是有益的;不明白素質優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才是培養孩子包括女孩兒的最終目的。其實,成名不等於成才,成才不等於成功,成功不等於幸福。真正對孩子好,是讓孩子獲得一生的快樂,對女兒更應如此。
胡東振的教育方式明顯不利於女兒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胡丁琦最後成名了,隻是數萬個“胡丁琦們”中的幸運者,況且胡丁琦是不是真的能獲取最終的成功,以致人生幸福還未可知。而大多數棍棒下成長的孩子不但沒有成才,還可能毀掉一生。暴力教育容易導致孩子自卑、膽怯、叛逆,甚至是心理失衡。這幾乎是顯而易見的簡單道理。
鋼琴師錢強就針對這件事說過這樣的話:小孩子多可愛啊,為什麼要打他(她)呀?其實小孩子並不是像大人所想的那樣不講道理,隻要大人和他講明白了是非對錯,孩子還是容易接受的。所謂的“暴力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太壞了。據說像沈陽市出的那個殺人惡魔王強,在小時候他的父親就總是打他,使他從小就形成了一種世界觀——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暴力解決。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在所發生的一切教育的變革中,最值得人們注意的就是把知識的獲得當成一件快樂的,而不是苦惱的事情。
大量的教育研究發現,孩子在每個不同年齡段所喜歡的智慧活動,都是對他有益的,而不喜歡的智慧活動就是對他有害的;孩子喜歡學某種知識,就意味著他的心智已經能夠吸收它。反過來,孩子討厭接受某種知識,就證明那種知識提出來過早或方法不適當。因此,父母要努力使早期教育讓孩子愉快,使一切教育都有樂趣,孩子才能在快樂中成長。
在對所有教育培養效果的檢驗上,父母應該用是否使孩子愉快、興奮來作為標準。盡管從理論上看,某種做法看起來似乎很好,但它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父母就應該放棄它。因為兒童的反應本身比成人的推理更可靠,在獲取知識的能力方麵,正常情況下,令人快樂的活動是健康的,引起痛苦的活動是不健康的。
父母都要做一個快樂的教育者。當孩子處於一個不快樂的情緒中,那麼他的智力潛能就會大大地降低。如果彈琴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緊張而痛苦的事情,那麼他是學不好彈鋼琴的,即使通過強化有了短期的效果,那對她的整個身心也未必是有益的。如果您的女兒有音樂天賦,那麼您不必用暴力的方式也可以使她快樂地接受,並且成才。孩子在快樂中,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相反,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他的情緒調整到快樂、自信、專注的狀態,然後再開始學習。
任何生命都會對某些對象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人更是如此。一旦孩子對某項事物發生興趣時,也就是父母施教得好時機。讓興趣為快樂求知引路,在教給孩子某一方麵知識時,先讓孩子對相關事物產生興趣,接下來的工作便會事半功倍。相反,即使孩子是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樂所扼殺。
父母應該讓自己的女兒成為快樂天使,小時候是,將來也是。
5.發現您女兒的潛能結構
發現和測試孩子的智慧潛能,是教育者認識孩子天才趨向的武器。
——蒙台梭利
如果讓父母描述一下自己女兒的特點,相信所有的記憶都會像潮水一樣湧入父母的腦海,這正是父母了解女兒的基礎。
以下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表現,通過這些表現父母可以發現自己的女兒具有哪些方麵的潛能和特長。
①他在背詩和有韻律的句子時很出色。
②他很注意父母在愁悶或高興時的情緒變化,並作出反應。
③他常常問諸如“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小行星不會撞到地球”這樣的問題。
④凡是他走過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
⑤他走路的姿勢很協調,隨著音樂所做的動作很優美。
⑥他唱歌時音階很準。
⑦他經常會問“打雷、閃電和下雨”是怎麼回事。
⑧父母如果用詞用錯了,他會糾正。
⑨他很早就會係鞋帶,很早就會騎車。
⑩他特別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或編出劇情。
出外旅行時,他能記住沿途標記,說:我們曾到過這裏。
他喜歡各種樂器,並能辨別它們發出的聲音。
他畫地圖畫得很好,路線清楚。
他善於模仿各種身體動作及麵部表情。
他善於把各種雜亂的東西按規律分類。
他善於把動作和情感聯係起來,比如他說:“我們做這件事興高采烈。”
他能精彩地講故事。
他能對不同的聲音發表評論。
他常說某某像某某。
對別人能完成與不能完成的事他能作出準確地評價。
其中:①、⑧、代表孩子有語言天賦。具有這種才能的孩子,很早就是個興致勃勃的交談者,他能用自己加工過的詞句來表達,很容易學說一些新詞彙或長句子,很早就會講故事。如果您女兒的語言天賦比較好,您應該常讓她描述一些對象、一件事、一個自然現象等,並經常給她提供這方麵的書籍。
其中:⑥、表現的是音樂才能。具有這種才能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2~3歲)就特別注意傾聽有規律的聲音,隻要有音樂出現,他就會瞪大眼睛專注地聆聽,這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專注程度,連七八歲的孩子都比不上。這表明他在音樂方麵潛能很好。
以上兩種,是大多數女孩兒的特長。父母要注意因勢利導,充分發掘她的潛能,不要錯過好機會。
其中:③、⑦、代表孩子在數學、邏輯方麵有天賦。具有這種天賦的孩子喜愛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關係。如果給他一些完全混亂的玩具,他會分門別類地把它們歸類。這種孩子,也許他上學後的數學成績並不理想(這可能由於他對講述的課程語言方式不適應,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這方麵的潛能是不應懷疑的。
其中:④、代表孩子具有空間方麵的才能。這類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對繪畫、機械組裝有濃厚的興趣。
以上兩種,比較而言,大多數女孩兒是處於弱勢的。如果您的女兒表現出這方麵的潛能,那非常難得,一定要好好培養,使之成為她的優勢。如果您暫時還沒發現她這方麵的潛能,也要注意引導,慢慢發掘,至少要不至於成為她智力發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