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孩子的智育是應該的,但隻重視智育是片麵的,忽視德育錯誤的。有人說,孩子智力不好可能會成為次品;體質不好可能會成為廢品;而品德不好會成為危險品。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人要全麵發展,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異常重要。
優秀的女孩兒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淑女風範永遠不會被潮流摒棄,相反,任何時代都需要這種風度和氣派。
1.培養女孩兒高貴的淑女氣質
作為女孩兒,淑女氣質永遠都會光芒四射。無論銀幕上還是真實生活中,讓人著迷的往往不是漂亮的女人,而是那些優雅得體、懂禮儀有教養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才會具有高貴的氣質,溫柔典雅、彬彬有禮的女性才能煥發出一種美的力量,而這一切是和諧、仁愛、雅致、聰慧的總和。
說到禮貌和禮儀,孔子有句話:“不學禮,無以立。”應該是對禮貌和禮儀的重要性所作的淺顯而透徹的詮釋。
也許是受一些標榜個性的銀幕形象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個性誤區因而淡漠了禮貌禮儀修養。其實,禮貌禮儀修養不但不會淹沒個性,反而會提升個性魅力。因為,個性是思維層麵的品質,而禮貌禮儀是內心修養的外在氣質的體現。
禮儀應該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麵貌和凝聚力的文明體現,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標準之一,代表著其公民道德追求和社會風尚的先進水平。因為,德是禮的內容和靈魂,禮是德的表現形式,禮儀道德是一體的。
一個女人的魅力,包括她日常生活的全部,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以儀表和儀態的形式表現著。為什麼漂亮的女人隨處可見,而禮貌大方、舉止優雅、儀態萬方的女人卻很難看到呢?那是因為美貌可以借助美容和外科手術刀速成,而優雅氣質的培養需要用一生去堅持。實際上,禮儀不是用形式,而是用心在體現。所以,從小教育孩子懂得禮貌和禮儀,培養淑女氣質是十分必要的。
韓國和日本曆來重視對公民進行禮儀教育,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製訂了禮儀教育方案,下麵是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開列的十六歲之前青少年的禮儀教育方案,它對我國的青少年禮儀教育有借鑒作用。
①3~4歲:會說“喂,你好”和“再見”;會說“請”和“謝謝”;會握手。
②4~5歲:會說“對不起”;會正確使用叉子和勺子;會請人夾食物;會用餐巾;不會滿嘴塞著食物講話。
③5~6歲:在公眾場所,在一定時間內,舉止得體,如:不會大聲嚷嚷和旁若無人的大聲講話。
④6~10歲:不會打斷別人的交談;當必須打斷別人交談時,會說“對不起”;對殘疾人很尊重;尊重老年人,諸如讓老年人先進先退,恭敬地與老年人交談,並不時幫助他們;不做出傷人的評語,例如:“你的耳朵太大”或者“這件衣服太醜”。在拜訪客人時,舉止十分得體;會鋪床;會寫感謝條。
⑤10~12歲:會分辨話題;小於12歲的孩子很容易泄露家庭秘密,因為表麵上他們不感興趣,其實他們聽進了大人的交談;當被問及時,會做出得體的反應;當叫某人聽電話時,會輕聲慢語地說話;得體地回電話;收拾自己的屋子,並且很整齊;既守時又有效率,愉快地完成分配的家務事;演奏樂器時會自覺降低音量;排隊等候;會做客;尊重司機;會對別人送的禮物、昨夜的拜訪、美味的點心等寫感謝條;很守時;把垃圾分類放置;走路、騎車對動物很友好;滑冰時遵守安全規則;尊重別人的隱私,包括兄弟姐妹。
⑥12~16歲:注意遵守居家規則,例如:不製造噪音(特別是音樂),不堵塞車道;晚會後自動收拾打掃;不接或打深夜電話;父母不在時不接受朋友的拜訪。
以下20條被認為是現代禮儀方麵中國女人最缺少的東西,各位父母可反麵對照,從小培養女兒的淑女氣質。
①不修飾。沒有修飾的女人如同送給別人的禮物沒有包裝。
②不會微笑。麵部僵硬的女人是在內心加了一把冰涼的鎖。
③不說謝謝。記得,永遠不要忘記對幫助你的人用心地說謝謝。
④吝嗇道歉。多說一句話可以化解數不清的煩惱,讓女人從心底變得優雅。
⑤姿態不優雅。魯迅在《故鄉》中描寫的一個農村婦女張著兩腳,像一隻“圓規”。
⑥沒耐心傾聽。傾聽有時比溝通更重要,尤其是女人。
⑦打探隱私。交頭接耳,鬼鬼祟祟,隻會讓人變成一個狹隘和齷齪的女人。
⑧“高談闊論”。在公共場所不要旁若無人地“演講”,說話要控製好音量。
⑨不穿禮服。隆重的場合穿隨意的服飾,是對主人極大的不尊重。
⑩挑戰職業服。在辦公室穿袒胸露背的服飾,會自毀女人的尊嚴。
穿著過於開放。平日裙子長度和領口深度直接影響周圍人對你的評價。
身體有異味。這對女人是致命的,人們會像躲避臭氣一樣疏遠你。
香氣過濃。這是粗俗女人好出風頭的表現。
爭先恐後。總是爭先一步,總會早一步泄露了不雅。能不能後退半步呢?
進廁所不關門。千萬別把不雅的電影留給別人放映。
不回避私事。在公共場所補妝,修整衣物等,是把私人的事抖摟給公眾。別忘了,女人的私事永遠不是別人的事。
亂了位次。開會、行走、坐車、上下電梯的錯位,不但會讓自己尷尬,也會讓別人尷尬甚至反感。
飲酒過量。借酒失態是骨子裏放縱的女人。而且“喝酒亂性”,千古良言。
目光冷漠。眼睛是禮儀無形的第一語言。
亂吃一氣。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都是考驗女人教養的關鍵時候。
2.讓您的女兒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洛克
重視孩子的智育是應該的,但隻重視智育是片麵的,忽視德育是錯誤的。有人說,孩子智力不好可能會成為次品;體質不好可能會成為廢品;而品德不好會成為危險品。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人要全麵發展,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異常重要。
優秀女孩兒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淑女風範永遠不會被潮流摒棄,相反,任何時代都需要這種風度和氣派。
今天人們所提倡做的淑女是在傳統美德基礎上不失現代社會價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時代背景下的淑女。提倡做現代淑女,並不意味著複古倒退、不合時宜、束縛個性,而是使女人更具有個性、品位和魅力,恢複女性的本來麵目。
有教養能使女孩兒煥發光彩、彰顯魅力。
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承,其實都和每個人從小所受的教養有關。如何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孩子長大走向社會、走向世界,那些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就會說明一個人的修養的東西,是需要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打下根基的。
教養的體現分兩個方麵,一個是“形”,表麵的,是讓人感覺到的;另一個是“神”,也就是內心的東西。一個人要走進社會,和人交往,最重要的內在品質是敬、誠、勤和知恥。它們就是教養之“神”,需要通過“形”讓別人感覺到。
先說敬,就是尊敬。敬父母、敬老師、敬其他人。任何一個人都喜歡他人尊敬自己。而讓他人尊敬你的基礎就是你尊敬他人。如果父母把孩子寵成“小公主”,不懂得尊敬別人,久而久之別人也一定會不尊重她。現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沒人像原來那樣寵著她,她就會受不了。如果再受一點兒刺激,她就可能自殺去。她的脆弱,根源在於沒有學會對他人尊敬。
誠,就是誠實。這是做人的根本,跟人打交道,缺少了誠信,終將成為孤家寡人,沒有朋友。
勤勞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很勤奮,很快就會被別人看得起,人家願意接觸這樣的人,覺得跟她在一起很愉快。懶惰邋遢的女孩兒很討人厭,因為,懶惰的人到什麼地方都會給人家添麻煩,別人可以幫助你一次、兩次,但是不可能一直幫下去。
知恥,就是知道恥辱。中國古代有句話:“五刑不如一恥。”意即五種刑罰不如一恥。強調人得有羞恥之觀。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缺少榮辱觀,為了個人私利做違法違德損人利己的事,“三鹿”企業的破產就源於部分牛奶收購商違法添加三聚氰胺,最終致使一些嬰幼兒中毒患病,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果某人做了壞事還一點兒羞恥感都沒有,那麼這個人就病入膏肓了。一個女孩兒要是沒有了羞恥之心,那就更加讓人唾棄。
教養在本質上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它體現在生活的瑣碎細節中。
比如握手,女孩兒怎樣和人家握手,就能體現出她自身的教養。還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神也構成彼此之間的交流。有時候一個眼神勝過很多語言。如果賓主在拜會的時候一方目光散亂、說話目中無人,那麼拜會之後,雙方很難有實質性的交流成果。因為有一方的目光散亂和目中無人足以明白地告訴對方自己缺乏誠意,所以,雙方就很難再交往了。
在正式場合,衣冠不整,就是不敬。當年,在總理接待會上,有個做記錄的女同誌穿了個長袖襯衫,因為天熱,她把袖子卷了起來。客人走後,周總理對這位做記錄的女同誌說:“天熱,穿短袖可以,女同誌長袖卷起來不好看。”這好像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總理覺得很重要,因為這事關國際交往中對別人是否尊敬的問題。
有些人在公共場合喜歡大聲喧嘩,旁若無人。比如:看節目,大家都很安靜,隻有個別人在那裏大聲說話。大家會覺得這個人缺少教養、不尊重大家。人和人之間交往時,被他人感動的並非一些大事情,往往是一些小事情。有的時候,記憶猶新的倒是他人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教養體現在生活細節中。父母要讓女兒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需要從基礎做起。
教養與習慣緊密相連,良好的習慣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內化為教養。所以說,教養從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開始。
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這說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須是“有教之養”。朱熹在《蒙童須知》就講道:“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當所知。”孩子隻有從小在家庭中做到“於灑掃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長大以後,才能通達事務、有所作為。可見,塑造有教養的孩子是從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開始的。最起碼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不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可是,現在有的家長對孩子“舉手之勞”就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不太重視,反倒認為這是“小能力”和“小問題”,這些事情又不是孩子不會做,隻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罷了,孩子長大以後自然就會了。甚至片麵地認為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才是“大問題”、“大能力”,以致孩子在家懶散和依賴大人的現象比較突出:孩子在學校積極打掃衛生,可回家以後,自己吃的果皮垃圾不往垃圾桶裏放;在學校幫助同學和老師發作業、拿書本,可放學後自己的書包就“跑”到家長的肩膀上了;在學校把自己的書桌收拾得整整齊齊,回家後桌子上、床上、沙發上,到處都是他脫的衣服、看的書和玩具……
其實,如果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卻不自己做,讓別人為他做事,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就與有教養有內涵的人相距千裏了。一個缺乏獨立性和自理能力的人怎麼可能是有良好教養的人呢?孩子雖然是未成年人,需要父母的保護和照顧,可是孩子終究要長大,父母不能永遠為他們把事情想好做好,父母要逐漸改變包辦代替的教育習慣,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
總之,習慣養成與品德教養是同一個道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個女孩兒的言談舉止最能夠反映其教養水平,而溝通行為無疑是言談舉止的重要內容。因此,您要讓女兒在與人溝通和交往上體現良好的教養,得體地表達和專注地傾聽,是她首先要注意的。
得體地表達,是一種真誠的、善意的表達,要多欣賞不嘲諷。有教養的溝通最忌諱嘲諷、挖苦。沒有人喜歡被嘲諷、挖苦。嘲諷、挖苦他人不但能傷害他人,而且顯露出自已非常缺乏教養。嘲諷、挖苦他人不但令人反感也必然使自己的人緣不好。人人都需要被欣賞,欣賞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激發人的積極性與活力,還能增進人緣。
人際交往中,由於種種原因引發衝突是難免的。解決衝突最好的目標和結果是雙贏: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也顧及對方的利益,在避免自己吃虧時也使對方獲益。“兩敗俱傷”常常是缺乏教養的溝通結果。對於口角之爭,要盡量避免像“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或“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用這種方式認錯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很沒有教養。而退一步,用“也許你是對的……”或用“也許是我錯了……”就是真誠而有教養地表達了,而且,更能夠達到雙贏的目標和結果。
專注地傾聽是用心在傾聽,也是有效的傾聽,不僅傾聽時要有回應,而且能夠通情達理。
專注地傾聽,不僅用耳朵,而且用身體傾聽。所謂用身體傾聽,即要用自己的身體告訴對方,自己在傾聽。“用身體傾聽”起碼要做到:放下手頭的事情,專注於對方;用眼睛看著對方,身體向對方傾斜;必要時還可以有身體的接觸,如握住對方的手、拍拍對方的肩膀等。但若是異性之間,則要注意保持社會文化習俗允許的身體距離。否則,不僅是缺乏教養的行為,而且有“騷擾”之嫌。
回應就是根據對方訴說的內容,做必要的“嗯”、“哦”、“是嗎”等回應。對不太明白的地方,用“對不起,我打斷一下,你剛才說的意思是……”作核對,默不作聲或者頻頻打斷對方講話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通情達理是一個女孩兒必須具備的素養。這是一種與對方共情的回應,即能夠“聽話聽音”,聽出對方的“感覺”,讀出對方用“非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如覺察到對方痛苦的樣子,說“這件事情令你感到很傷心?”或者,“如果是我,我也會很難過。”相反,如果你的回應是“哎呀,那有什麼好傷心的!”甚至再加一句“你真是自作多情!”這是缺乏教養的回應了。下次,誰還會跟你說心裏話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真誠的微笑”是有教養的溝通和交往的標誌。一個人如果缺乏溝通技巧、拙於人際交往,而“真誠的微笑”一定能夠彌補他的某些不足。
3.培養女孩兒的自立品質
最本質的人性價值就是人的獨立性。
——布邊曼
所有寵愛孩子的父母都把自己年幼的女兒當做公主。如果女孩兒是獨生女的話,父母的生活更是圍繞女孩兒來啟動:給女孩兒穿漂亮的衣服,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女孩兒身上。父母總想做女孩兒的保護傘,火眼金睛般地守在女孩兒身邊,希望自己有能力照顧她,為她解決所有的困難,讓她一輩子無憂無慮。父母會給她講灰姑娘的童話,告訴她將來她也會遇到自己的白馬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