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權利維護自己
人們的幸福是需要權利去維護的。
——法朗士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性格溫和、身形弱小,成為了眾多孩子欺負的“受氣包”,麵對一臉委屈的孩子,你要如何處理呢?小孩子打架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果您的孩子正麵臨著一場“決鬥”,您會怎麼辦呢?孩子的判斷力還不成熟,經常吃虧卻不自知,如果您發現這種事情,要怎樣提醒他呢?
哈佛故事
6歲的桑迪是一個十分安靜溫和的小男孩。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他被兩個鄰居家的孩子戲弄了。雖然十分難過,但他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別人,而是自己忍了下來。但是,這件事並沒有因此而過去,自此以後,每次碰到這兩個孩子,他們都會上前欺負桑迪一番。最後,這件事情被桑迪的媽媽知道了。
桑迪的媽媽說道:“孩子,你心裏一定很難過吧。”
桑迪委屈地說:“媽媽,我不明白,他們怎麼喜歡欺負我呢,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媽媽把桑迪拉了過來,語氣堅定地對他說:“我並不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欺負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並沒有錯!所以,桑迪,沒有錯的人不應該低著頭流眼淚,你需要昂首挺胸地接受他們的道歉。”聽到媽媽的建議,桑迪愣了一下,顯露出期待卻又有些猶豫的神色。
“不要怕,桑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有權利要求對方向你道歉,勇敢地去麵對才能解決問題。”媽媽鼓勵道。
桑迪聽完媽媽的話,堅定地點了點頭。幾天之後,桑迪又全身髒兮兮地回到了家裏,手掌還蹭破了皮。不過他顯得很高興,一回到家就大聲向媽媽宣布:“他們向我道歉了!”
媽媽看著頗為狼狽的兒子,並沒有仔細詢問,隻是微笑地對他說:“桑迪,我為你感到驕傲!”
桑迪的媽媽不明白那天下午到底發生了什麼,不過她知道,從那之後,自己兒子的個性變得更加開朗了,遇到事情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猶豫了!
愛心課堂
麵對孩子受欺負這件事情,家長通常采取兩種方法:一種家長遵守著“以和為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態度,隻要孩子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安慰幾句也就沒什麼事兒了;還有一種家長在看到孩子被人欺負之後,會立刻出麵為孩子討公道,一定要讓孩子揚眉吐氣不可。
雖然這兩種處理方式都可以平息事件,但是對孩子的品格發展卻沒有起到有用的幫助。在第一種家長的教育下,孩子隻會變得越來越懦弱和敏感,甚至會出現自閉、抑鬱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第二種解決方法看起來很是威風,但是父母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這一舉動而更加難堪,有的則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這一舉動,開始自以為是,以父母為靠山,到處招惹是非。
這兩種方法之所以不能收到積極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出發點不妥。吃了虧、挨了打、受了欺負,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求和,那樣隻會無限度地助長對方的氣焰;當然也不是為了要報複對方,那樣隻會導致雙方好勇鬥狠。解決問題的核心應該是“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力”。當孩子受到欺負或者欺騙的時候,即使對方沒有惡意,也會在孩子的內心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這時,父母應該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學著去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尊嚴,幫助孩子形成正直、堅強、理智的優秀品格。
教育小妙招
孩子被人欺負,家長要向孩子灌輸權利的意識,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有責任有義務讓孩子樹立“權利”的觀念。
·不卑不亢
所謂不卑不亢,是要告訴孩子不去招惹別人,但被別人欺負了也不要一味忍讓。孩子還小,或許不懂進退,但遇到這種特殊情況,要有告訴家長、老師的勇氣,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分析情況
正確的權利意識教育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在美國,如果孩子受到了別人的欺負,家長會鼓勵他“麵對現實,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沒有類似的經曆,家長可以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嚴重性。這樣孩子就會自覺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要靠自己討回來。
·家長擺正姿態
麵對孩子的糾紛,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站在“審判者”的角度來主持公道,最公平的處理方式就是“如果別人搶了你的東西,要把原來屬於你的東西要回來;如果別人侵犯了你的權利,就去把你的權利要回來”。事實上,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要回來”的不僅僅是有形的事物和權利,更是自己的尊嚴。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捍衛權利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的過程,一個人可以在成功解決此類問題之後變得更加自信。另外,孩子在獨立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自己的解決問題和交往能力,這對他們走向社會十分有益。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權利意識教育的積極意義要遠遠超過狹隘的“不吃虧”的教育,它可以培養出勇於麵對問題和責任、善於化幹戈為玉帛的可信賴的獨立個體。因此,家長在遇到孩子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要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發展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將不愉快事件的負麵影響變成孩子前進的動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增強孩子社會道德意識
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
——胡誌明
良好的社會道德是成功道路上最穩的墊腳石。有些人因為沒有良好的社會道德習慣而功敗垂成,例如有的求職者在求職中其實是很有競爭力的,但是就因為他沒有隨手關門,或者是撿起腳下的垃圾,便讓他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