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權利與公民教育,讓孩子更快融入社會(2 / 3)

哈佛故事

一位美國父親帶著可愛的小兒子去郊區參觀牧場。他們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買了兩張車票,因為他還帶著他5歲的小兒子,小兒子看起來聰明又乖巧。這時,售票員告訴父親,孩子還小,不需要買票。

這位父親說:“這位小先生正好到了一米二,應該買。”

售票員聽後一愣,對這位父親很是驚訝,便問道:“就算你說孩子沒有一米二,我也會相信的,可是你為什麼不那樣做呢?沒有必要浪費票錢啊!”

這位美國父親看上去有些疑惑,他捏捏兒子的手,反問售票員:“這怎麼能算是浪費呢?我又為什麼要說謊呢?”

“先生,我並不是這個意思,”售票員連忙解釋道,“因為你的兒子看起來也就將將一米二,正好在買票與不買票之間。”

“雖然我會支付一些錢,但我必須要這樣做,因為他的身高已經達到規定了。我若是不買票,或許你不會覺得怎麼樣,但肯定會傷害到我兒子的自尊心,甚至還讓他學會了說謊。我的兒子的的確確已經一米二了,我和他都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如果我真的隱瞞了這個事實,那麼我這個父親做的就很失敗。”

說到這裏,售票員若有所悟地點點頭,連小兒子也笑了起來。

愛心課堂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讚同這位美國父親的話。沒有一位家長願意讓孩子因為不好的道德行為而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從小教育孩子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不要因為貪圖小利而貽誤了孩子的品格教育。

孩子小時候的道德意識主要源自於對父母的模仿,所以父母要謹言慎行,為孩子做好榜樣。

在美國,你去麥當勞或肯德基的時候,就會發覺美國人和中國人有著很大的區別:美國人用餐後,會自己收拾桌子,然後把垃圾倒掉,餐盤也會放到指定的位置;而在我們國家,在這類快餐店用完餐後,卻很少看到這種現象。

曾經有一項關於用餐後是否收拾餐盤的調查,有90%以上的孩子說法相同,他們從來沒有收拾過。其中,許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應該收餐盤;有一些孩子知道,但父母從來都不讓他們自己收拾,也有孩子是看到周圍的同齡人都收拾,他自己收拾感覺“不好意思”,因此也就不收拾了。

由此看來,孩子們能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主要責任還是在於在父母。父母沒有良好的道德意識、不嚴格管理自己,那就是給孩子做了負麵的榜樣,不利於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識的形成。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不僅有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育小妙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社會道德的培養要從孩子內心和表麵同時進行,不能隻做表麵工作。讓孩子知道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做,讓良好的社會道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做孩子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社會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家長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辨別,去除對孩子影響不好的事物,留下對孩子好的事物,從這些新鮮事物中領會社會道德。如果孩子沒有家長的指導,也缺少良好的社會氛圍,就會形成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有些家長教孩子尊重父母,但他們自己卻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他們卻每日與撲克、麻將相伴等,這樣的事例很多。“言傳身教”說得就是需要家長實實在在地做,並不是嘴上說著一套,手中又做著另一套。

·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

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不能隨意踐踏;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不能任意糟蹋……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就是最早的老師。所以想要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就要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時刻教育孩子、勸導孩子。

·做一些道德教育的親子遊戲

孩子總是喜歡遊戲的,如果家長能夠在遊戲中教會孩子遵守道德,絕對會事半功倍。比如,教孩子識別回收垃圾箱與普通垃圾箱,和孩子玩乘客與售票員的遊戲,都能在遊戲中滲透公民教育。

·積極地回饋孩子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看到孩子好的表現要及時鼓勵孩子,通過讚美、認同等正麵回饋強化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孩子正麵的能量和做好事的自信心。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最能體現他品格的優劣,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道德意識,就需要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關注孩子,看到孩子好的行為就要鼓勵,及時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從細節著手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道德品格。

禮儀教育不可少

禮儀是淩駕於各種美德之上的,正是因為有了禮儀,才讓這個美德有了功效,才讓這個人得到他想親近的人的好感與尊重。

——洛克

禮儀,雖然隻是道德習慣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卻也是人們品格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卻又光彩。正是因為禮儀的存在,才會讓孩子們顯得更加可愛美麗,才會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和諧。禮儀教育是道德習慣教育中最基本的框架,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習禮儀教育,必須從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