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權利與公民教育,讓孩子更快融入社會(3 / 3)

哈佛故事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兒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

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

當一位差不多大小的小姑娘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兒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個小姑娘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

小姑娘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

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那種男子漢的豪氣像山洪一樣迸發出來。

數年之後,小姑娘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兒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定。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小姑娘。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愛心課堂

禮儀不僅僅是道德的映射,同時也會是心靈甚至是生命的回報。就如同故事中的小姑娘,若幹年前的一個善行,使得自己在生死關頭得到了救助。

給孩子講解禮儀的重要性,是讓孩子更快融入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家長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碰到鄰居的時候,要鼓勵孩子微笑著給人打招呼;孩子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家長應該教會他運用“請”字;別人幫助完孩子之後,要告訴他應該說聲“謝謝”,告訴他這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開門的時候要顧及到身後的人,打噴嚏的時候要遮住嘴巴,不要在電影院大聲喧嘩,人多時應該要緩行……

正是因為生活中的這些點滴小事,才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愉悅,也正因為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才讓孩子更加受人尊敬和喜愛。

相反,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注意這些小細節的教育,沒有將這種最基本的禮貌告知孩子,那麼他們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就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懂得教育後代關乎禮儀的問題,那麼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非常糟糕。所以,要注重用生活中的點滴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小妙招

兒童時期不僅是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文明的重要時期。父母要有意識地從小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把禮儀教育作為育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關於具體的做法,我們不妨參考哈佛教育專家給出的建議:

·讓孩子懂得禮儀的重要性

比奧斯先生是一名中學教師,他善於教導學生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比奧斯先生並沒有直接詢問禮儀重要性這種枯燥的問題,而是給同學們列舉了很多缺乏禮儀的行為,並且引導學生們思考禮儀的重要性。事實證明,比奧斯先生的方法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經過一番教育之後,孩子們的行為舉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沒錯,很多孩子的壞習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因為沒有人期盼他們會行為得體,也沒有人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引領他們思考。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是禮儀大師,隻是他們缺少的是一位名為“比奧斯先生”的老師!

·以身作則,以禮待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般會將畏懼和尊敬混為一談。孩子認為應當對大人尊敬,這主要因為他們害怕大人的訓斥,而這就是畏懼,並不是尊敬。

對於家長來說,應該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應該花點時間,讓孩子明白,你是願意聽他講話的。隻有你以禮相待,才會真正贏得孩子的尊敬。同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和孩子之間也要以禮相待。

·教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使用禮貌語,比如說“請,謝謝”等,你讓孩子明白,每個人所喜歡的是你禮貌的請求,而不是命令的語氣。家長也要做好榜樣,不管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庭中,都要使用禮貌用語。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就學會禮儀用語了。

·對孩子的禮貌給予適當的表揚

當孩子做到禮貌用語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適時地表揚,讓孩子明白,他的這種做法是家長讚許的,是家長鼓勵的一種行為。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禮儀不僅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也是與人交往能力的體現。這些能力,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而是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作為家長,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次機會,去引領孩子,讓禮儀教育浸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