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課堂
孩子的求知欲是與生俱來的,對世界追根究底是他們的天性使然。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使命,便是探索事情的真相和真理。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這些疑問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解答和討論。雖然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是比較幼稚可笑的,但這是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所以孩子的答案也就顯得尤為珍貴。對於一些具體的知識,父母最好給予孩子詳細的答案;對於爭議性比較強的知識,那麼父母也隻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這並不代表可以敷衍過去,因為如果你的答案被孩子認同,那麼他就會銘記於心,記住一輩子。所以,不管回答什麼樣的問題,家長都應該認真對待,以免誤導孩子。
如果孩子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那麼他們就會自己試著去尋找答案,去嚐試一些新事物。而在尋找的過程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危險存在,傷害到孩子的自身安全。因此,很多家長都是在這種矛盾心理中糾結,他們既不想扼殺孩子的探索精神,但是又害怕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受到傷害。
不過,世界上的事情本就無法十全十美,父母應該綜合考慮,權衡利弊,為孩子創造探索的條件,要以輔助者的身份站在孩子旁邊,告訴孩子哪些事物是危險的,哪些事物是安全的。這樣,把危險降到最低,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他所需要的真相。不過,父母也不能把危險誇大,這樣一來隻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漸漸失去了探索新事物的勇氣和信心。
教育小妙招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引領孩子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將個人嚐試和討論結合起來,讓孩子具備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經常閱讀,拓展知識麵;讓孩子和大自然多接觸。那麼,家長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試著嚐試新鮮事物呢?
·探索的內容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心理
孩子的腦袋就是“十萬個為什麼”的合集,他們有著很強的求知欲,他們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喜歡問你為什麼。所以,在探索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探索的內容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同時父母選取的內容,應該有趣味性,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感到乏味。
·探索過程要符合規律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父母在引領孩子認識新事物的時候,應該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比如:父母隻有讓孩子認識了植物的根、莖、葉等後,才能引導孩子了解植物的生理特征,進而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規律。事物的本質並不能從外在看出來,而是需要父母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去認識事物的表象,從而認識到事物的內在本質。
·父母應該勸孩子嚐試新事物
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父母以及老師及時地誘導和啟發。在整個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去選擇實施的方法、實施時間、安全事項等,通過討論、展覽等方式讓孩子彙報研究成果,進而激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欲望,鼓勵孩子去嚐試新事物。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給孩子製定一個雷區。比如:告訴孩子不能去危險地區,不能獨自去河邊釣魚,不可采摘路邊的鮮花等,以此來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便對他的行為處處限製。其實,隻要沒有違反基本原則,沒有對他人帶來傷害,父母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嚐試新事物,鼓勵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父母將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打理好,這樣就會讓孩子失去基本的自主能力,造成很強的依賴心理,沒有了解決困難的能力,使得孩子變得膽小怯懦。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當孩子出現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時,也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具備思考的能力了,他在用自己的思維去嚐試新事物。這個時候,父母不能打擊孩子的探索精神,而是要鼓勵孩子敢於嚐試探索,讓孩子認識新事物。環境是孩子潛在的老師,舒適、適宜的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探索和操作,因此父母應該在日常教育中,為孩子設置有利於探索的環境,激發他們嚐試新事物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