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原序OriginalPreface(1 / 2)

在家庭內外,教育的前景模糊不清,灰暗一片。科學應作為教育的主要學科,拉丁文、現代語言、數學等學科必須改革,自然和手工應用於訓練學生的手眼能力,兒童必須學英語,了解曆史和文學。另一方麵,教育必須更加技術化和實用化。這些都是我們在這個領域中的得力措施。但是,我們沒有統一的原則,沒有明確的目的,實際上就是沒有教育的哲學。正如一條小溪順流而下,其下遊的高度不會超過源頭,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實踐能超出其背後的思想,這也許正是我們失敗和對教育失望的原因。

許多年前從事教育研究的人,認為教育的方法由“律”所規定,這個“律”正逐漸被揭示出來。我們隻能看到它的輪廓,僅此而已。它無處不在,滲透於兒童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中。它是一束光,能照出教育體係和教育實踐有無價值。不僅如此,它還提供衡量教育方方麵麵的標準尺度。“律”是自由開放的,它吸收一切真和善的因素,毫無莫測高深之處。由“律”所指引的路徑不斷延續向前,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中止。毫無疑問,當我們理解“律”的時候,總要提及一些德國的思想家,如康德、赫伯特、福祿培爾等。“律”的另一個特征是自明的,即“關於絕對真理的最好的見解是它能滿足每一個條件並接受檢驗”。我們希望我們的“律”能滿足每個試驗和調查的檢驗。

如果沒有接受“律”,我們會回到福祿培爾或赫伯特,或者另一個學派,即洛克和斯賓塞。但他們的觀點不能使我們滿意。假設我們能夠找到一個易於操作的、有效的教育哲學,為此,我們需要許多嚐試,或多或少需要具有哲學的品性。

這樣產生出來的教育理論,不需稱其為心理學體係,但一定與時代的思想脈搏相符,一定視教育為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出生和成長、婚姻和工作是生命的一部分一樣,而不是封閉的體係。這個理論,一定讓學生在許多層麵上與世界發生聯係。教育家早已渴望建立這種聯係,但他們的努力陷入這個或那個公理、理念上,沒有一個寬廣統一的思想基礎來支持全局。

我希望,對教育哲學所做的嚐試性的努力,能使我們向傳世之作靠攏,鼓勵我們進入下一個嚐試。我的中心觀點或主體思想是:兒童是一個具備所有發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一些教育思想家從這個核心觀點出發,衍生出許多見解。這些見解含糊不清、零散,多為常識。一個可能是新的論點是“教育是一門關係的科學”。對我來說,這個觀點解決了課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盡可能多地把兒童置於與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觸中。另外,由於具有一個或兩個關鍵的自我認識,受過教育的人具有自治能力、追求和興趣。我大膽地從兩個層次上對教育問題給出一個解決方案,盡管是嚐試性的和暫時的。

在我30~40歲期間,我勤奮不輟,努力建立一個具有哲理的、有效的教育原理。我用歸納法撰寫文章,表達我的教育理念,我認為它們會被日後的一係列實驗所證明。盡管心中忐忑不安,我仍願意把我的勞動成果展現於世人,因為我知道在這個領域,有許多比我更有能力的耕耘者。“在天使不願涉足的地方,腳印何等珍貴!”

在本套叢書的前言中,我加入了一個對教育理論簡短的概述,論述不是很有條理,比較零散,這裏涉及一點,那裏涉及一點。這麼多年來,不同的文章被“父母教育聯盟”采用,期望讓社會或多或少地了解連貫一致的教育思想。“真理的結論是偉大的,因而不能忽視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是:1.兒童生來是人。

2.他們不是生來性善、性惡,而是有向善或向惡發展的可能性。

3.權威與服從是兩個方麵,是自然而然的、必備的和基本的。但是——

4.兩個原則受到兒童人格方麵的限製,這條原則不應被侵犯,無論是出於愛或是恐懼,暗示或影響,或過度的自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