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原序OriginalPreface(2 / 2)

5.因而,我們受限於三種教育手段——環境、習慣和思想。

6.教育是一種情境,這並不是說兒童應該被孤立在所謂的“兒童環境”中適應和預備,而是我們應考慮到兒童自然家庭環境的價值,如人和事,應該讓他在合適的條件下自由生活。把孩子的世界降低到“孩童水準”是愚弄孩子。

7.教育是紀律,這意味著養成習慣是必須的,無論是心智或身體的習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大腦的構造會對我們的習慣產生適應。

8.教育是生活,包括智力、道德和身體維護的需要。智慧由思想喂養,因而兒童應有寬廣的課程。

9.但心智不是思想的儲存,根據赫伯特的興趣原理,每一個思想存儲在類似“統覺團”的地方。

10.相反,兒童的心智並不僅僅是儲存思想的囊,用比喻來說,一個精神機製,具有求知欲。求知欲是智慧的糧食,它能處理、消化、吸收思想,正如身體消化、吸收食物一樣。

11.兩者的差異並不僅僅體現在語句上。赫伯特的理論強調教育高於教師,教育是知識的預備,知識以順序呈現。按這個理論來教育,有使兒童淪為接收器的危險。而教師的座右銘是“兒童學什麼與他怎樣學沒有關係”。

12.但是,正常的孩子有能力處理各種知識,我們必須給他全麵和廣博的課程體係。注意,僅在這種情況下提供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即如果概念不先導入,事實就無法呈現。

13.教育是關係的科學,即兒童與大量的事物和思想有自然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開設體育、自然、手工藝、科學和藝術等課程,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書。因為我們的職責不是教給兒童所有的知識,而是幫助兒童啟用“那些天生的、能適應周圍環境的生存方式”。

14.應給予兒童道德自治和智力自治的能力,也即是使他們認識意誌之路和理性之路。

15.意誌之路——應教給兒童:

(1)區分“我想”與“我願”。

(2)有效的意誌之路是使我們遠離我們想要的但不合目的的事。

(3)使我們遠離的最佳方法是思考和做一些令人愉快的、有趣的事。

(4)通過這種方法,意誌得到休息,然後會以新的活力開始工作。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對意誌具有輔助作用的轉移注意的方法,它的職責是安撫工作一段時間的意誌,然後我們可以重新運用意誌。暗示(甚至自我暗示)對意誌的輔助作用是消極的,因其具有愚弄和僵化性格的趨勢。自發性是兒童個性發展的條件,人類天性需要成功與失敗兩方麵的訓練。

16.理性之路——應教給兒童不要過於自信地依靠“他們自己的理解”,因為理性的功能是給出:(1)數學真理的邏輯演示;(2)被意誌接受的原創思想的邏輯演示。在前一種情況中,理性也許是不會犯錯誤的向導,但在後一種情形卻並不如此。因此,無論原創思想正確與否,理性都會用確鑿的證據來證明。

17.因而,當兒童成熟後能理解這樣的教訓時,我們就應教給他們:作為一個人的主要責任是接受和拒絕一些思想和觀點。為此,我們應教給他們行為舉止的原則和適合於他們的廣博的知識。這三條原則(15、16、17)能使兒童避免思維不嚴密和莽撞的行為,避免生活中的不如意。

18.兒童的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分離。應讓兒童知道聖靈不斷地與他們的靈魂接觸,在他們所有感興趣的事情上,在生活的責任和歡樂上,聖靈是永恒的幫助者。

夏洛特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