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父母賦予子女第二次生命(2 / 3)

莫德斯列博士的遺傳論

在關於第二次生命的研究中,我們不考慮我們所了解的大量遺傳學知識。這些知識用來解釋第一次自然生命,正所謂“父母、祖父母都在孩子身上遺傳有他們的隱性或顯性特征;孩子的成長發展正是沿循了其天性中的遺傳模式,在決定孩子勇敢還是懦弱、慷慨還是自私、慎重還是粗心、自負還是謙虛、急躁還是安穩的方麵,遺傳的功效大於教育的功效。性格的基調是天生的,它影響以後形成的各種情緒和帶有感情色彩的思想觀念……係統的文化無疑會在人們身上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決定文化影響的範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其性質,以及構成人的後天一切變化的基礎的東西隻能是遺傳的本性。”性情和性格如果遺傳的意義就在於此,如果孩子一生下來就具有天生的性格(乍一看上去仿佛就是這樣),那麼父母還有什麼可做的呢?隻能是讓孩子順著他的個性毫無阻礙地設法自救嗎?我們不妨把這種做法稱為強硬的自然主義,如今它使我們傾向性地認為教育是客觀的和有局限性的。無疑它是一條準則;它是真理,但還不是全部的真理。孩子與生俱來的是性情而不是性格,他擁有的是性格上的傾向,這些可能隻需要後天加強,或者還需要轉變,甚至需要管製。他的性格就像為收獲果實準備的花粉,是生活富有成就的基本保證,性格就是最初的性情經過教育的途徑、通過環境的影響加以修改、指導、發展,再以後就要靠自我約束、自我培養起來的東西。這項塑造性格的偉大工作,也是唯一對人類有效的勞動,是怎樣進行的呢?我們將把生理學作為我們研究的基礎。它最簡單易懂,不容置疑,因此它成了其他一切基礎的基礎。心理學家的二樓接待室是給人快樂的地方,但是誰會從第二層開始蓋樓房呢?他把二樓建在什麼基礎上呢?把大腦的灰色物質和利用這種物質產生的思想像區分歌曲和歌手的聲帶那樣專斷地分開的做法和承認大腦隻是精神要素的一個器官這一創造性真理比較起來,前者當然是更真正的唯物主義,後者認為大腦是通過可以感知的分子記錄和產生有意或無意的思想和感情活動,通過相應的大量活動和大量消耗維持無數次的心理活動。這一創造性真理還認為,在目前的條件下,作為思想器官的大腦對活躍的精神是密不可分、必不可少的。一旦我們承認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我們的大腦在某個固定的區域存在明顯的運動,就像書寫時我們看到手部的肌肉運動一樣,我們就會明白大腦裏的灰色神經物質應當為我們確立教育的必然規律和體製提供一把可能的鑰匙。在此,教育一詞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因為它關係到性格的培養。了解了莫德斯列博士關於遺傳的理論之後,讓我們再聽一聽他的另一個理論,實際上它能幫我們解釋教育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特殊的生活經曆”對人體細胞結構的影響

“任何在清醒狀態出現過的有完整內容的意識在人的思想或大腦中消失後,都會留下一種功能性傾向,將來某個時候當人清醒時它還會複發或再生。”我們說心理活動不會轉瞬即逝,它們總會留下一些記憶痕跡,從而促使以後再現。感覺給大腦留下的每一種印象,大腦各區域之間分子運動的每一種趨勢,每一次轉化為肌肉運動的大腦活動,之後都會使有關的神經分子在功能上發生某種改變,產生一些副作用,或不妨說在神經分子中留下有關自身活動的記憶。這種記憶使意識的再生變得簡單,越簡單它就越頻繁地重複。因而,認為意識在某些情況下不會複現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對兩個本無具體區別的並列細胞中的一個進行刺激,它們從此就有了區別。這種心理過程,不管它的性質如何,就是記憶的物質基礎,而且是我們一切心理功能發展的基礎。“神經分子發揮作用後,其結構上保持的變化被冠以種種名稱,如殘留物、殘片、痕跡或殘餘、退化器官,或仍被叫做潛在的、休眠的意識。這樣,不僅明確的想法,還有神經係統產生的所有情緒——愉快、痛苦、欲望的感情,甚至它的種種外在反應,都會產生構造上的影響,打下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的基礎。特殊的才能有時幾乎是非常被動地產生的;複雜的動作剛開始還是憑借高度的專心和有意識地操練,重複多次之後也就變成了自動的了;最初靠著有意識的想象產生的一些思想,最終也會變成無意識地浮想聯翩。正如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個閱曆豐富的人總有敏銳的感覺和直覺;此外,曾經活躍的一些情感在神經係統會留下大量的殘留物,進而影響性格的形成。於是,除了一個人天生的或原有的本性,滿足、鬱悶、懦弱、勇敢甚至道德情感都是特殊的生活經曆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