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父母賦予子女第二次生命(1 / 3)

當孩子睜大眼睛躺在繈褓中踢腿伸胳膊的時候,他在無意識地接受那些構成他最早記憶的印象;我們能夠幫他條理那些記憶,確保他最早看到的情景是有序、整潔和美麗的;他最先聽到的聲音是和諧、悅耳、輕柔、親切、歡快的,他聞到的氣息是純淨、芳香的。人的一生就是按照最初這些純潔而親切的記憶路線來條理和規範的。

——夏洛特.梅森

父母賦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莫阿道夫蒙娜德宣稱,孩子要從母親那兒獲得第二次生命——第一次是自然生命的誕生,第二次則是智力、道德意義上的精神人生。假如他不是一直在研究婦女問題,他肯定會明確指出孕育第二次生命的漫長過程必須由父母雙方共同承擔。我們是否要問他是怎樣總結出這一驚人的理論的呢?他觀察到偉人們都有了不起的母親,這些母親們能力非凡,不辭辛苦,盡職盡責,養育子女。他把這種勞動比做第二次孕育生命,正是這一次培育使孩子進入更高層次的生活;而且由於這是更加神聖的生活,蒙娜德堅決主張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接受這一次生命,在父母的教育培養下成為更完整的人。如果他僅僅是靠著演繹推理法得出了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置之不理,不必花費心思研究第二次生命的問題,盡管父母們可能經常剝奪孩子的這種權利。我們也能舉出我們身邊的反麵事例,有的父母善良,孩子卻頑劣邪惡;有的父母凡事都不在乎,可孩子卻情真意切。對此,我們會習慣地脫口出“誰之過”這句話,總能為我們開脫責任,使我們不再盡力去管教孩子。

這一論點有科學依據

因為偉人們都有了不起的母親,所以做兒子的好母親是一件鼓舞人心、激勵鬥誌的事情,但是我們還不要把它當成一個定論。為了不可抗拒的迫切召喚,我們對待自然科學采取科學歸納的態度。盡管我們還在等待科學的最新成果,可對於輕信的父母們來講,科學已經講過的事情就是準則和真理。潘多拉的盒子這個寓言故事今天成了現實:母親們稍不留心就會讓孩子災禍上身。然而,我們身邊不也放著一個盛滿賜福的杯子嗎?父母們可以從中汲取營養,從而給孩子們營造健康、活力、正義、仁慈、真誠和美麗的生活。可能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每一份完美的才藝都一定是上蒼的賜予,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才能就是冒犯了造物主。”現在這種殘留的迷信和真正的宗教沒有多大聯係,正相反,它導致了許多管理不當、經營不善的家庭醜事。當我們感悟到造物主把男人、女人,尤其是父母們當作為他傳遞禮贈的媒介,而且要尊敬造物主隻有遵守他的法規,不能靠諂媚阿諛換取他的恩惠的時候,我們就會努力領會不僅寫在石板和羊皮卷上、而且印刻在孩子心靈上的法規。理解了這個法規,我們就會心存感激,胸懷坦蕩,就能明白造物主是以怎樣自然的方式去憐憫、恩澤那些熱愛他並遵守他的聖訓的人們。造物主的聖訓是非常明白的,而且隨著科學上逐年做出新發現,它會變得愈加明白。我們早有必要做好思想準備,跟上當代新發現的步伐。我們還將盡力保持一種觀望的態度,這樣我們才能看出這種新發現和造物主的成文法規之間的一致性和延續性。因為,也許隻有當我們能夠接受兩者並且以願意和服從的態度將二者融為一體的時候,我們才會獲得快樂、至善的生活,這正是造物主的意願。

第二次生命的孕育過程和方法

我們不妨借助當代科學思想來考慮孩子應從父母那兒獲得的第二次生命的過程和方法。“按照孩子應走的道路去培養他,他長大以後就不會偏離這條軌道”。這不僅是一個誓言,也是對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的一個聲明。作者曾有很好的機會收集數據,他曾觀察過許多兒童的成長,他的經驗告訴他這些孩子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教育有方,長大了很有出息;另一類是教養不當,結果變成了壞人。毫無疑問,任何時候都一樣,都會有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而且正是意外的情況才可以更好地檢驗這條規律。但是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聖經》中的諾言和預言都經得起歸納推理的驗證。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這樣?”而且不會滿足於籠統的回答——說這是自然而然的,是正確的;我們會一直尋找答案直到發現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而且除非有外來的影響,否則其他的結論都是不可想象的。於是,我們對這條法規的服從將和我們對它的必然性的理解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