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如何向孩子灌輸思想(2 / 3)

源自父母的主要思想

孩子們必須要依靠父母幫助他們實現產生思想習慣的主要推動力,因為一個人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動是“機器的關鍵動力”,所以把激勵向善心靈的主要思想介紹給孩子就成為父母們的首要責任和最高權利。一個人不管犯下怎樣缺乏信仰的罪過,他的父母都難逃幹係。

早期的教育途徑

關於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看一下幼兒園的普遍做法。孩子剛剛咿呀學語,幼兒園就教他跪在媽媽的膝上學說“造物主保佑……”接下來教的是一連串的親切用語,“造物主保佑,讓他做個好孩子,為了耶穌,阿門”。這種教育場麵非常美麗動人。有一次,在一片草窪的村莊,我透過敞開的門朝一間茅草屋窺視,看到一個小孩穿著睡衣跪在媽媽的腿上做晚祈禱。於是這個地方成了我心中永遠的聖地。再沒有什麼景象比這更溫馨動人。一旦孩子學會了說話,他的祈禱詞中還會逐漸加上“溫柔的耶穌,溫柔又溫順”,以後還會說:“我們的主啊!”媽媽們把孩子帶到造物主麵前,讓他們接受真理和道德教育,早晚的祈禱是最合適、最完美的方法。我們大多數人都能夠回想起早年的這些教育。但是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呢?一個母親每天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她一天當中要無數次向造物主祈禱,而孩子卻全然不知!“今天我給他們(四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講了麗貝卡在井邊的故事。他們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埃莉澤心中的禱告馬上應驗的那一段。他們問:‘他是怎麼祈禱的?’我說:‘我常常在你們不覺不知的時候為你們祈禱,有時候你們淘氣了,我就默默祈禱,我馬上就看到你們變乖了,你們的表情證明我的祈禱應驗了。’女兒拽著我的手說:‘親愛的媽媽,我要試試!’兒子看上去若有所思,但沒有說話。當他們躺在床上時,我俯身祈禱。當我站起來時,兒子說:‘媽媽,你在為我們祈禱時,造物主在我心中填滿了仁慈,還有,媽媽,明天我還要試一試。’”

一個孩子的感激之情

一位曾把小小的香水瓶子當成自己兒時的快樂的母親給自己的三個女兒帶回了三個這樣的香水瓶。吃早飯的時候孩子們拿到了禮物,於是整頓早餐吃的非常開心。媽媽有事提前離開了餐桌,小瑪麗一個人坐在飯桌旁,手裏拿著香水瓶,守著沒吃完的飯菜,純粹是出於內心的感激,她自言自語道:“親愛的媽媽,你太好了!”試想,媽媽無意間聽到孩子對著春天的第一枝報春花自言自語:“親愛的媽媽,你太好了!”她會多麼高興。孩子們天生好模仿。所以,如果他們經常聽到父母不斷地說出自己的快樂、恐懼、感激、願望,他們也會道出他們的許多感情。

孩子的祈禱詞中的古舊詞語

可是英國的兒童被一種古舊的稱呼方式所束縛。這些形式在我們大人們聽起來是恭敬的,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它們會令小孩子們生畏。那麼,為了造物主的祈禱,把這些古舊詞語虔誠地翻譯成現代英語,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對於我們已經會用舊詞的大人們來說,這些形式是親切、神聖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它畢竟是一種譯語,而且也許是現代英語中最古舊的用法:通常翻譯成‘chart’的‘which art(誰是)’讓孩子們一竅不通。‘Hallowed’一詞對孩子是一種陌生語言的詞彙,而我們聽來卻不這麼陌生,‘trespasses’屬於半法律用語,怎麼著都不可能成為他的日常用語;無論怎樣解釋都不可能使‘T hy’和‘your’在他心中產生相同的效果。讓一個孩子用奇怪的詞語做祈禱等同於在他和他‘萬能的造物主’之間樹起一道屏障。同樣,我們不該冒險去教我們的孩子說‘親愛的造物主’嗎?父母肯定相信,嚴肅、恭敬的祈禱風格決比不上在興奮、求助時脫口而出的‘親愛的造物主’聽起來甜蜜動聽,這句感歎對於“熟悉了造物主”的小孩子是再自然不過的。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感受到這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與他們分享快樂的造物主,這樣你就盡可以笑對一切不忠行為和思想的侵襲,因為對於熟悉造物主如同甚至超過熟悉自己的父母、妻兒的人來說,背信棄義是愚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