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並不違背自然法則
從《聖經》的意義上講,神的仁慈是個象征和奇跡。但是該計劃的倡導者依靠的是計劃的實際效果。然而按照常理來講,人發生轉變並不能稱之為奇跡,因為奇跡不屬於“自然法則”能解釋的範疇,它是與“自然法則”相悖的。盡管我們寧願限製自己對神的認識,以至於隻能理解自然科學可以解釋的“為數很少,而且微不足道的”幾種現象。但是人的轉變完全屬於神對事物的安排範疇。事情就這麼簡單嗎?不,這才隻是對通向神聖殿堂的自然門檻的模糊認識。然而我們無需說“信仰的神秘感有多大”;要崇敬天父,挽救聖子,心係聖子以及崇敬造物主等;我們也無需談論上層社會的精神墮落。這篇短文的目的隻是驗證一個聲明的正確性,即我們所說的“轉變不符合自然法則”。我們做這項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布思將軍的計劃,也是為了所有對我們有幫助的人所做的努力。希望為邪惡者洗心革麵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例子。我們不僅再也不需要害怕受遺傳邪惡的影響,而且也不必為長期養成的惡習擔心,因為它將被新的思想戰勝,新的思維習慣將在瞬間產生,而且新的習慣將受到培養和鼓勵,直到這些多彩的習慣塑造出一個新的生命。而此時這些一直活躍著的新思想都是純潔善良的好思想。
對我們有利的法則——思想的力量
思想發揮作用的條件
在對轉變發揮作用方麵,思想永遠是個外在因素,它被頭腦熱切地接納,並在大腦的神經物質上留下印象。思想的作用在於它能對人的某種內在願望或情感發揮補充作用。比如,人渴望知識、權利、敬重、愛慕和伴侶;而他本身有獲得愛、敬重、感激、尊敬和善意的能力。人有一種潛在的追求,而且願意將自身固有的優點投入其中。
思想在基督教中的適應性
因為思想對任何一個最初的願望和情感都有強烈吸引力,所以它必然得到響應。這種思想和潛能(即願望和情感)是互相依存的。分離的時候它們沒有任何作用,就像滾珠脫離了軸承架一樣。但是當它們吻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構成了一個能發揮重要作用的軸承。一個完全墮落的人是否就沒有接受感激之情的潛能了呢?有的。墮落隻是一種疾病,一種病態,而它掩蓋著的是一個可以治愈的人。雖然這裏不太適合對思想展開討論,但是我們不妨用一點時間來思考一下思想的適應性。這些思想是按照耶穌基督旨意歸納出來的,旨在用於挽救那些墮落的靈魂:用神聖的幫助和同情來對待那些無人愛憐的軀體;用神聖的愛心來對待他的孤獨;用神聖的饒恕來對待罪惡帶給他的恥辱;用神聖的敬重來對待他的自負;用神聖的善意和美好喚醒他自身固有的對愛和忠誠的渴望;十字架的故事講好了沒人能夠拒絕。神聖的思想一旦被接受,神聖的生活就被傳承下來並繼續下去,而且還會受到聖靈的鼓勵和珍愛。這個人將會成為一個有新追求、新思想和新生活的新生命。舊的習慣被遺棄,生活又重新開始,可以說,這個生命體此時體現的是他的魂魄的新生。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人的物質結構和精神結構都很適合轉變,所以隻要按照耶穌基督的旨意總結思想,並以合適的方式介紹給人,靈魂發生轉變是不可避免的。此時的話題又轉向了另一個方麵,但既不是轉化墮落者的可能性,也不是將要表述的新思想有什麼作用,而是理解這些思想所產生的力量。它使人認識並吸取耶穌基督的橫溢才智,並把它作為必要的知識來彌補自己業已認識到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