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受過教育的孩子未必如此
這樣,教育自然地分裂為有文化背景的孩子的教育和無文化背景的孩子的教育。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極力逃避的階級問題在教育領域確確實實地存在著。教育必須適應個體需要,而且有必要指出,教育的這個部分對這個階級或這個孩子最重要,但是對另一個孩子或另一個階級則可能降至不太重要的地位。
教育者應當培養習慣
如果科學限製我們在開發所謂的才能方麵的工作範圍,它同樣影響到我們培養習慣的工作。在此我們並無新的主張。托馬斯阿肯皮斯說過,“一種習慣克服另一種習慣”,這也就是我們要說的話,不過生理學家已經為我們講清楚了習慣這種規律的基本原理。我們知道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是父母的主要責任,而且這些工作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對每個孩子明確地進行。但是這個問題已經論述過,我們隻想提醒父母們注意他們已經知道的這些事情。
應當用思想的甘露滋潤孩子的心田
我們認為每天用仁愛、正確和高尚的思想滋潤孩子的心田是父母的又一個責任。一個接受了某種思想的孩子將以自己的方式吸收它,並且會把它融入自己的生命組織,媽媽口頭上的一句話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愛好,這種愛好有可能使孩子發展成為畫家或詩人,政治家或慈善家。課程教育的目標應當包括雙重目的:培養孩子的某些心理習慣,如注意力、準確性和敏捷度,等等;還要用思想的甘露滋潤孩子的心田,這些思想會在孩子的生活中結出果實。
我們的主要目標
還有我們牢記在心並且被證明十分令人滿意的其他一些教育原則,但是眼下值得我們關注的事實,就是強調教育在習慣的培養和思想的呈現兩個方麵的重要作用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從而作為一個必然的結果,就要承認發展智能不是文化階層教育的最高目標,因為這個工作在上一代人那裏,已經為孩子們做好了。
我們承認人性的物質原理和精神原理
這一切都是怎樣運行的呢?它是今天人們思考的問題嗎?因為它使人們充分認識了人性的物質原理和精神原理,所以它必定實用。我們做好準備去承認最先進的生物學家會問我們的任何問題。如果他說“思維隻是情緒的一個模式”,我們不會感到驚愕。我們知道我們大腦中出現的99%的思想都是不自覺的,是習慣固定了的大腦組織發生改變時不可避免的結果。下流的人有下流的思想,高尚的人有高尚的思想,因為我們都是按照習慣的思想方式進行思維,生理學能夠解釋其中的原因。另一方麵,我們承認我們的精神比它控製的物質更重要。每一種習慣都有自己的起源,這個起源就是讓我們激動並終於控製了我們的思想。
我們承認造物主是至高無上的教育家
思想是生命的動力,正是因為承認思想的精神力量,我們才能夠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事實。造物主這個神靈就是至高無上的教育家,它在神聖的和世俗的方方麵麵對我們每個人反反複複地進行治理。我們全然接受思想的影響,不管這些思想是通過閱讀還是口授傳遞給我們的,或是無意識中產生的。
因為學習給我們豐富的思想,因此學習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思想有好壞之分,因而按照我們接受的教育對我們心中萌生的各種思想進行選擇是一個人的重要責任。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正是這種選擇的能力。我們要問自己:“我們讓孩子學的種種內容是否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我們要拋棄把發展智能當成教育的主要任務的認識,我們把那些沒有重要的思想依據的學科當成無價值、無收效的東西拒之門外,而我們通常又不是一成不變地保留一些學習科目,訓練清晰、有條理的思維習慣。我們有一些思想訓練內容,其目的不僅是訓練清晰、有條理的思維習慣,還要鍛煉我們所謂的智能。數學、語法、邏輯等等不純粹是訓練課程,如果一個像公牛一般的大老粗也有智慧的話,這些課程的確能夠發展他的智力。從學校這個角度,我們決不要拋棄熟悉的教育模式,在發展某些才能方麵它們有著顯著的作用,但是我們更看重的是它們在人的大腦組織上會留下智力習慣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