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孩子缺乏勇敢的後天原因(1 / 3)

辱罵——讓孩子變得膽小被動

點到為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寬容和賞識,而嚴苛的責備會使天才夭折。

家庭教育方法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教育方式得當,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積極向上;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則會使孩子的性格產生畸形發展,如粗暴型與過分保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孩子缺乏勇敢的性格。

有一位很好的中學教師,她教的學生都懂得遵紀守法,而且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在家中對自己的一子一女要求也甚嚴。不允許孩子在家大吼大叫,吃飯時不許說話,坐著背部必須伸直,家規一套又一套。孩子稍有過失,必遭批評與斥責。由於她長年的這種模式般的訓練,孩子雖然是變得聽話了,對人也彬彬有禮了,但卻也變得膽小,怕事,被動。

有一天中午,她因為臨時有事未能回家。孩子放學回來後,就坐在家裏等母親。但整整一個中午母親都沒有回來,沒有給他們做飯,他們也就餓了一個中午。晚上放學回家,母親問他們中午吃的什麼,他們說什麼都沒有吃。母親不解的問他們,冰箱裏有速食麵,為什麼不泡著吃。兩姐弟卻說:“你沒有告訴我們呀!”

還有一次,那位教師晚上做菜時,發現瓶子裏的醬油正好用完了,於是她便叫她的兒子上街去買醬油。不巧,那天正趕上雜貨鋪盤點,關了門,隻在門前擺了一個小攤。但小攤上沒有瓶裝醬油,隻有塑料袋包裝的。男孩由於母親沒有吩咐可以買袋裝醬油,不敢買,結果空著手回到了家裏。

卡爾·威特曾說過:“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寬容和賞識,而嚴苛的責備會使天才夭折。”如果父母經常罵孩子,時間一久,這種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隻是乖乖服從。在這種“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膽小、自卑、懦弱。故事中的那位教師正是由於平時對孩子進行了過多的批評與斥責,才使孩子變得缺乏勇敢,膽小怕事。

其實,很多孩子缺乏勇敢都是被罵出來的,可以說是“弄假成真”。比如孩子主動擦桌子,由於個子矮小,可能擦不幹淨,如果父母任意指責,總是對孩子說:“你真笨!”“你不行!”“你不能!”等話語,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他會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行為表現也會越來越糟,當然,也會變得越來越缺乏勇敢。孩子做錯了事,尤其是第一次做錯事時,父母不是先給孩子講道理,而是先狠狠斥責一頓。這樣,孩子很可能以後不論幹什麼,都怕做錯事而挨罵,時間長了也會使孩子養成膽小怕事,缺乏勇敢的性格。

嚇唬——給孩子埋下“怕”的種子

點到為智

如果父母總是利用孩子的無知心理來嚇唬他們,將會在孩子心靈深處埋下“怕”的種子,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勇敢的性格和探索精神。

孩子缺乏勇敢有些是由於父母經常嚇唬所致。當孩子哭鬧或不好好吃飯時,父母就用孩子害怕的語言來嚇唬他,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麵讓妖怪吃了你”;當孩子想玩泥,父母怕孩子弄髒衣服,就說“泥裏有蟲子咬你的手”,當孩子想出去玩,為打消孩子的念頭時,便說“外麵有騙子,會把你騙走”……用這些言語恐嚇孩子,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缺乏勇敢的性格。

有一個9歲的小女孩,上小學3年級,聰明可愛,就是上課時經常“走神”,老師提問,如叫到她的名字,她常會一驚。後來經了解,原來她父母的管教方法很簡單,隻要她平時不聽話,就嚇唬她說:“不聽話,大灰狼會來啃你鼻子的。”就這樣,一直生活在恐嚇環境中的她,膽子變得特別小,晚上不敢獨自睡覺,而白天怕見著帶毛的動物。

一位媽媽正在饒有興趣地在化妝品專櫃旁挑選著化妝品,旁邊5歲的兒子卻圍著專櫃不停地轉來轉去,不是摸摸這裏,就是摸摸那裏,時不時還跟媽媽來一句:“我要買這個,我要……”終於,媽媽受不了兒子的糾纏,低下頭嚴肅地說道:“從現在起,你不準亂跑,如果再跑,我叫旁邊的警衛叔叔把你抓走關起來!”小男孩看了看旁邊的警衛,趕緊乖乖站那兒,一動不動了。

法國偉大的心理學家伊塔曾給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父母一句忠告:“我們知道兒童生命所遭受的困苦和壓抑會影響他未來發展的整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恐嚇孩子,恐嚇成了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一張王牌,他們甚至為自己的這種“妙法”能管住孩子而感到高興,卻不知道這種恐嚇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孩子剛出生時,開始並不懂得什麼叫害怕,但後來卻變得很膽小,對很多東西、很多現象都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人嚇唬所造成的。如果父母們總是利用孩子的無知心理來嚇唬他們,將會在孩子心靈深處埋下“怕”的種子,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勇敢的性格和探索精神,造成孩子膽小、孤僻、憂鬱、懦弱等性格上的缺陷。

嘲諷——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點到為智

當孩子滿懷信心地在父母麵前表現自己時,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嘲笑、挖苦,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形成缺乏勇敢的性格。

經常對孩子冷嘲熱諷,比如“芝麻大的事都幹不了!”“不要動,你給我摔壞了怎麼辦?”這些話經常出現在你和孩子的日常對話中,那麼這些充滿了強烈諷刺不信任的言語也會使孩子漸漸地變得缺乏勇敢,不敢嚐試,遇事畏縮不前。

英子小時候是一個事事追求完美的孩子,每次做作業,都希望做到最好,因此每天放學後,總是有做不完的作業。

因為英子力求完美,所以做作業上的時間花得很多,以致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課時便無法集中精力,如此惡性循環,英子的成績便每況愈下。

更為可惜的是,作為英子的父母,不僅沒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改正的方法,反而還經常嘲笑她:“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學也白學。”由於經常受到父母的嘲笑,英子心中亦覺得自己很笨,學也白學,於是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成績更是一降再降,直到15歲才勉強上完小學。

英子自知無法考上中學,也相信自己比其他人都笨,隻有出來工作。由於英子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每份工作都很難做好,因此每天都處在鬱鬱寡歡之中。

在外人眼中,英子始終是一副膽怯、沒有信心、自卑、畏縮的模樣。

有時,孩子可能出於好奇心,或者出於幫助父母做點事的想法,主動去嚐試做一些事情。但由於年齡小,或者不小心等原因,孩子往往會出現失誤。這時候,許多父母往往隻注意到事情的失敗結局,而很少去考慮孩子的出發點。當孩子滿懷信心地在父母麵前表現自己時,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嘲笑、挖苦,會使得孩子灰心喪氣,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缺乏勇敢的性格。

保護——孩子變得事事畏難

點到為智

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

父母對孩子保護太多也是讓孩子缺乏勇敢的原因之一。著名文學家朱自清說:“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適、平靜、安穩的生活,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讓孩子喪失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孩子麵對一些困難時就會表現出軟弱不堅強,缺乏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