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5歲的星星正和小朋友們一做遊戲,他們的父母就站在不遠的地方,一邊看著自己的孩子玩耍,一邊討論著教育孩子的方法。
突然,星星跑著跑著,不小心腳下一滑,摔倒在地上。摔倒之後,星星並沒有哭叫,剛想自己爬起來,這時候不遠處的媽媽急急忙忙地跑了過來,十分心疼地抱起星星,又是揉,又是摸,並反複詢問他摔疼了沒有。星星這才感覺到是有點疼,於是放聲大哭起來。其他小朋友看星星哭了起來,都四散而去。剛才孩子玩耍大人看的溫馨畫麵頓時無影無蹤。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正是因為父母們的過度關心和保護,讓孩子本來可以勇敢麵對的事情卻以大哭一場而結束。“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時候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由於很多父母對孩子過於關注,擔心孩子受委屈、受傷害,當孩子麵臨小小的困難或考驗時,馬上就把孩子置於“保護傘”下,剝奪了孩子鍛煉勇敢品質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敢於麵對困難的勇氣,而變成溫室裏的花朵,一旦離開父母和家庭,就變得膽小脆弱起來。
孩子的心靈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影響,父母一句很不在意的話,一個很不在意的動作,都可能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影響。希望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謹慎。孩子缺乏勇敢多半是由於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而引起的。如果父母能夠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相信您的孩子一定會全身心健康地成長。
傳染——父母膽小,孩子怕事
點到為智
孩子缺乏勇敢,是會被“傳染”的。很多孩子缺乏勇敢都是因為受膽小怕事的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形成。
國內著名教育專家陳鶴琴認為:孩子的膽大不大,勇敢不勇敢,主要看做父母的是怎樣教的。孩子的許多不必要的懼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養成的。若要孩子膽大,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
有一次,軍軍因為著涼得了感冒,媽媽為他買了一些感冒藥,但吃了幾天後卻沒有起到一點效果,而且還發起了高燒。媽媽趕緊吩咐爸爸去請了醫生。醫生說,孩子需要馬上打針,否則高燒有可能導致肺炎。說話時,醫生顯得很平靜,因為他每天要給很多病人打針,但爸爸媽媽卻有些擔心了,不由自主地皺緊了眉頭。
雖然軍軍是第一次聽說打針這個詞,但看到爸爸媽媽緊張的樣子,再望一眼忙碌中的醫生在擺弄針頭、藥品,他立刻感到害怕了,哇哇地大哭起來。當醫生一針紮下去後,軍軍頓時哭得更厲害了。
醫生離開後,媽媽想了想,兒子之所以害怕,大概是因為看見了爸爸媽媽擔心的表情,因為爸爸媽媽的表情告訴他這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情。媽媽覺得,如果兒子連打針都害怕,以後怎麼能成為一個勇敢的人呢?想到這裏,開始為自己當時過分擔心而感到臉紅。於是,在兒子第二次打針時,媽媽采取了另外一種態度。
第二天,醫生又來到了軍軍家。軍軍一見醫生進門就立刻躲進了自己的小房間裏。醫生看見他的模樣,一下子就笑了起來:“喂,小機靈,不要害怕,我可不是一個大壞蛋噢!”
“軍軍,快出來,醫生是來給你治病的不要怕!”但軍軍對媽媽的話裝做沒有聽見,仍然躲在自己房間裏不出來。
沒辦法,媽媽隻好把醫生帶進了他的房間……
從這個故事中,大家都能看出來,軍軍隻所以怕打針,都是被他父母不正確的行為所“傳染”的。軍軍本來並不知道打針所為何事,但他從爸爸媽媽的表情裏看出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從而對打針產生了很強的恐懼心理。孩子在看到或聽到他人處於恐懼狀態的情況時,即使自身處境並無任何引起恐懼的因素也會坐立不安。如孩子在聽了鬼怪故事,看了帶有恐怖色彩的影視片和圖書時,由於無知大人的消極暗示,其內心也會產生恐懼感;看到其他人見到蛇後的恐懼反應,孩子以後見到蛇也會大叫大喊。
可見,孩子缺乏勇敢,是會被“傳染”的。沒有膽量的孩子,常常誕生成長於沒有膽量的家庭和環境。研究表明,孩子害怕的對象往往與他親近的人害怕的對象有密切相關,這是害怕經驗傳遞的結果。很多孩子的缺乏勇敢都是因為受膽小怕事的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怕黑,怕老鼠、蟑螂、狗等等,經常大驚小怪或尖叫;或過於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稍稍有點不舒服就哼哼起來沒個完,這樣孩子會產生“負麵的模仿”,並加深他對這些事物的畏懼感,慢慢令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一位媽媽帶著她5歲的孩子來看心理醫生。她告訴醫生說,她女兒非常害怕長毛的東西,原來很喜歡小狗,小貓等一些小動物,但現在卻不敢和小狗,小貓一起玩了,甚至隻要見著它們都會躲得遠遠的。前幾天,自己給她買了一些玩具,沒想到這些玩具也讓她感到很害怕,直嚷著讓我把這些玩具拿開,還哭著讓我把家裏有毛的東西都扔出去。
經過深入交談,醫生終於弄清了原因,原來,媽媽以前被狗咬過,本身就很害怕狗,每次見到狗都會躲得遠遠的,特別是有一次,媽媽帶孩子上街遇到狗,竟然把孩子扔下,自己逃走了。本來孩子對狗並沒有什麼恐懼,但這樣一來二去的,經過模仿,經過強化,由怕狗到怕貓,到怕長毛玩具,到怕所有長毛的東西,就發生了泛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深刻的。孩子年齡小,往往並不知道害怕,他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往往是受父母師長影響的。孩子依戀父母,在他們的眼裏,父母是安全的港灣,一旦發現父母對某些事物流露出恐懼的神情,他就會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進而產生恐懼。所以,在培養孩子勇敢這個方麵,父母必須做好表率,尤其是母親,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現。很多母親在見到突然竄出的小動物或者聽到突然發出的聲音時,會忍不住失聲驚叫;而孩子見此情景,以後在碰到這類事情時,也會變得恐懼起來。
一次,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到公園玩。兒子高興地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一會兒,他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打起滾來。突然,聽到兒子尖叫一聲,媽媽趕緊跑了過去,隻見兒子的臉蛋都嚇白了,爬起來一把抱住媽媽,驚恐地叫:“蟲子,我害怕!”媽媽走近那塊草地,仔細找了半天,才看見有一條2厘米長的綠色蟲子。
媽媽把蟲子捏起來,放在掌心裏,然後對兒子說:“這條蟲子沒有什麼可怕的,你看,它不會咬人的。”
聽到媽媽這麼說,兒子才慢慢的湊過去,仔細地看著蟲子。
“來,把蟲子捏起來。”媽媽說。
兒子一聽,嚇得倒退了兩步,一邊擺手一邊對媽媽說:“我不敢,我不敢!”
“不用怕,你是個男子漢,還害怕一條小蟲子?”媽媽鼓勵兒子。
兒子聽到媽媽的話,鼓起勇氣走過去,小心翼翼地用手碰了碰媽媽手心裏的蟲子,見它沒什麼反應,便慢慢地捏了起來。
“兒子真勇敢!”媽媽高興地說。這時,兒子看著被自己捏在手中的蟲子,高興地叫了起來:“我不怕蟲子嘍,我不怕蟲子嘍!”
作為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變得勇敢起來。首先必須克服自身不該有的恐懼心理,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麵前流露出膽小怕事的情緒。在孩子麵前,對待恐懼的事物要顯示出坦然自如,沉著勇敢的樣子,這樣才會給孩子增添克服恐懼的信心和勇氣。即使在真正令人恐慌的事物麵前,也要盡量鎮靜。大人驚慌一分,孩子要驚慌十分。假如父母實在不能避免恐懼的話,那就盡量不要讓孩子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