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位爸爸的另類計劃大獲成功,現在兒子還學會了跳繩了。雖然還在起步,可是爸爸相信他一定能學會,因為兒子已經把挑戰當作了一種樂趣,這樣的孩子還擔心他缺乏勇敢沒有毅力嗎?他已經切身體驗到做一件事隻要勇敢一些,隻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好。
滑滑旱冰場,走走平衡木
點到為智
鍛煉孩子的膽量,可以讓他在旱冰場裏滑一滑,在平衡木上走一走。因為要做好這類運動,就必須要克服害怕的心理。
除了小滑板車、兩輪自行車、遊泳、跳繩外,還有很多運動如旱冰、平衡木、攀岩等,同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每當小江看到別人在旱冰場上自由自在地滑旱冰時,總有非常羨慕。瞧!他們多勇敢,多自在啊。而自己,隻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著。因為小江怕摔,所以一直沒有勇氣學它。
暑假的一天,表哥來到了小江的家裏,神秘地對江說:“咱們滑旱冰去怎麼樣?”
“好啊!”小江興奮地答應著,但心裏又擔心自己到時摔個四腳朝天,讓表哥取笑。不過,經過激烈的思考,小江終於決定去嚐試一下!
來到旱冰場以後,表哥給小江講滑旱冰的要領:“身體稍微向前傾斜,腿往下彎一點……”表哥邊說邊作示範,可小江怎麼也不敢挪動半步。
表哥見狀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膽小,真沒出息。”
沒辦法,小江隻好抓緊了扶杆,一邊像老奶奶走路一樣挪動著步伐。表哥見了,瞪了小江一眼說:“像你這樣膽小,是學不會滑旱冰的。”
小江臉紅了,心想:我可不是什麼笨小孩,一定要勇敢點才行。於是鼓足勇氣,學著表哥的樣子滑了起來,心裏還默念要領:腳要分開一點,蹲一點下來,這樣才能保持平衡。但剛滑出沒幾步,小江就失去平衡,“啪”一下摔了個正著,揉了揉生疼的屁股,掙紮著站了起來了。這時,表哥滑了過來,用諷刺的語氣笑著說:“喲,挨摔了,疼不?”
“喂,你這麼這樣,我都摔成這樣了,你還諷刺我!我今天非得學會不可!”說完,小江又繼續滑了起來,雖然,屁股還是很痛!
又摔了幾個跟頭之後,小江漸漸地找到了感覺,越滑越大膽,技術當然也越也好。表哥一見,對小江說:“學得到挺快呀,繼續加油!”
就在那一天,小江不僅學會了滑旱冰,還懂得了一個人生的大道理:隻有勇敢堅持了才能勝利。
旱冰運動是整個夏天除遊泳之外最適宜孩子的運動,它能夠錘煉孩子的勇氣,培養孩子快速反應和平衡的能力。與孩子一起滑旱冰時,父母一定要選擇專業的旱冰場,這樣的旱冰場必有一角豎滿密密的鐵柵欄,供初學者扶著學步,父母可交給孩子一支銅棒或竹管,一麵學著慢滑,一麵用銅棒或竹管在柵欄上敲出節奏和音樂。彈柵欄遊戲能讓初學旱冰的孩子,迅速擺脫柵欄的扶持作用,邁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一旦走步穩了,孩子必定會追求速度,父母不妨拉著孩子一起滑,告訴他急刹及轉彎的技巧。當孩子熟練一些以後,可以讓他練習過“浪橋”,專業旱冰場地都有連續的波浪形旱橋,上橋時考驗人的加速能力,下橋時體驗風馳電掣的呼嘯快感和身體本身的掌控能力。過“浪橋”,可以讓孩子體驗前後輪不同的控速功能,鍛煉他的膽略和自信心。
鍛煉孩子的膽量,還可以讓他在平衡木上走一走。對於從未走過平衡木的孩子來說,一般剛開始時都不敢上去,就算勉強上去了,也是心慌、緊張、搖搖晃晃。孩子為了取得成功,必須克服害怕的心理,勇敢地走過去。心理研究早已表明:這類直接而強烈的成功體驗,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會極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孩子走平衡木時,開始在路邊的水泥石條上牽著走,然後到長凳上牽著走,逐漸上到平衡木上牽著走。同時,孩子行走時,父母要表現出欣賞、鼓勵的態度,不要作出緊張的表情。要使孩子感到越走高越新奇、越高興,而決不要故意逗嚇孩子,這樣反而適得其反,使孩子形成走平衡木危險可怕的印象。如果沒有平衡木,在高處扶著站立,移動一下腳、跺跺腳也有作用。
攀岩也是一項鍛煉綜合素質的運動,不僅可以獲得驚人的勇氣、過人的力量、極好的柔韌性,更可以提高耐力和判斷力。臨床實驗證明,“攀爬”是改善孩子感覺統合的絕佳活動,在富有樂趣的攀岩遊戲中增進孩子的體能、手腳握力、平衡感、高度適應、專注力、進取心、手眼協調及韻律感,進而訓練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自信心。在教孩子攀岩時,要告訴孩子手指並攏才能牢牢抓住岩點;手腳輪流用力可以節省體力;下降時麵向岩壁,四肢伸開就不會在岩壁上碰疼;攀岩時可以穿小半號的薄底鞋,這樣用力理加容易;攀登前觀察岩點,選好路線,可以提高攀岩的速度。
當然,運動雖然可以鍛煉孩子的勇氣。但是,孩子又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身體內的器官、組織尚未發育成熟,很容易在運動中受到傷害,因此,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運動過程中必須要遵循運動的規則,以防運動不當而“傷身”。
膽量是從實踐運動中鍛煉出來的,若父母老是怕孩子受傷、受累,不讓他做,使他沒有運動的機會,孩子的膽子怎麼會大起來呢?所以,要想教孩子勇敢,就讓他動起來吧!
孩子為何害怕小動物
點到為智
大人嚇唬、自己的某些經曆、父母的傳染、缺少對動物的了解等,都可以導致孩子害怕小動物。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0-6個月
高分貝的噪音,突然而來的聲響,身體陡然失去支撐;
6個月-1歲
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環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歲
一般意義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傷、排便;
2-5歲
害怕黑暗、孤獨,想像中的怪獸、強盜、醫生等。
懼怕與兒童身體發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不斷消失和變換。一般來說,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一年以上,多數在三個月內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然而有些孩子在過了這些正常發育過程的害怕期後,依然會對一些物品害怕,就有些問題了。
文文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小姑娘,但唯獨看到小動物很是害怕,即便是一隻茸毛小雞也不敢用手去觸摸。一到公園裏,麵對肉肉的白鴿、散養的小羊等更是躲得遠遠的。在小區裏麵玩的時候,如果有人牽著小狗走過來,文文就會嚇得趕快跑開。除了小狗,小貓、小雞、甚至小蟲子,她都害怕,不僅不敢接近,而且,一看到小動物,文文就會表現出非常恐懼的表情。
很多膽小的孩子,特別是女孩,都害怕小動物。怕貓、狗、雞、兔,甚至連小甲蟲也害怕。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對小動物都喜愛有加,自己的孩子卻總是畏畏縮縮的樣子,做父母總也免不了失望與擔心。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孩子不會天生就害怕小動物,相反,一般情況下,孩子見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會產生自信和憐愛之心。所以,孩子對於動物的懼怕必然有形成的原因。
一位年輕的媽媽哼著悠揚的搖籃曲:“睡吧,睡吧,我的小寶貝……”,孩子眨巴著大眼睛依偎在媽媽的懷裏,“怎麼還不睡,你聽門外老貓來了,小心把你給叼去!”母親嘴裏嚇唬著,手還在床板上使勁地抓出聲響。“怕、怕,媽媽我怕。”孩子的頭偎得更緊,一會兒緊鎖著眉頭睡著了。
我們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孩子害怕小動物,多數起於父母或周圍的人用動物去嚇唬孩子,以便讓孩子聽話。有時孩子調皮搗蛋時,父母便嚇唬他,“你要是再不乖,大狗狗就會來咬你”;有時孩子不肯睡覺,父母便學狼吼叫或用恐懼表情讓孩子閉眼;有的父母在逗孩子玩時做出鬼臉,說什麼“老虎來了,真可怕”等,這些都會使孩子害怕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