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壁櫥的門“砰”地一聲開了,孩子從裏麵跑出來,一邊摸著門,一麵大聲喊:“我贏了,我贏了!”看著孩子高興的樣子,爸爸也開心地笑了。
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蘭在《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的重新認識》中高度讚揚了捉迷藏遊戲對孩子發展的作用,認為在玩捉迷藏時看不到爸爸和媽媽,對孩子來說一種令人激動的經曆。此遊戲能教給孩子身份和身體之間關係的某些方麵,孩子在遊戲中能進一步探索身份和身體的關係,這對孩子自我感、責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際關係間的親密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據心理學家分析,捉迷藏的藏匿起來不讓別人發現和經曆多方尋找終於發現二者都能引起孩子的快感;它要求參與者耳要尖、眼要明、奔跑要及時,要用某種巧妙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藏者,這是對孩子的綜合考驗。同時,捉迷藏時很多時候需要一個人單獨隱藏到比較隱蔽的地方,這也能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由此可見,捉迷藏在帶給孩子精神愉悅的同時,還可促進其認知、體能、情感、社會性等各方麵的發展。
對於4個月左右的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和他們玩捉迷藏遊戲:讓孩子躺著或者靠著被子坐著,讓孩子看著自己的臉。然後,用雙手蒙住自己的臉,嘴裏一邊說:“喵,喵……”,一邊露出臉來。孩子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然後,爸爸媽媽還可以把一塊手帕輕輕蒙在在孩子臉上。孩子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爸爸媽媽就握住孩子的手幫他們把手帕拿開,並說:“喵,喵……”。多次練習以後,孩子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躲貓貓遊戲會使孩子發現,爸爸媽媽的臉雖然看不見了,但爸爸媽媽並沒有消失,並使孩子學會去尋找,拉開手帕勇於探索。
對於10個月左右的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和他們玩捉迷藏遊戲:將孩子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但要留下讓孩子尋找的線索。比如露出玩具的一個小角,平整的床單鼓起來了等等。引導孩子自己爬過去尋找。當整個玩具出現在孩子眼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快感。也可以先讓孩子熟悉鬧鍾或手機的音樂聲,然後將它們藏起來,但仍然發出聲音。讓孩子學會循聲去尋找。這樣的遊戲可以發展孩子因果推理的能力,並且能夠讓孩子學會理解事物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指偶和他們玩捉迷藏遊戲。爸爸媽媽在每個手指上戴上指套,指套上分別畫5種小動物,例如2個大拇指畫小狗,2個食指畫小羊,2個中指畫小貓,2個無名指畫小鴨子,2個小指畫鳥。當然也可以畫其他動物,還可以變換指偶,用家庭成員、水果等指偶圖象來進行表演。然後開始玩捉迷藏遊戲:比如把兩個畫有小狗的大拇指藏在手心,嘴裏問:“兩隻小狗,藏到哪裏去了?”接著分別伸出2個大拇指說:“汪,汪,汪,我在這裏。”接著一個大拇指做鞠躬的樣子,說:“你好!見到你真高興!”另一個大拇指也做鞠躬的樣子,說:“你好!見到你我也很高興!”最後,又將2個大拇指再次藏在手心裏,說:“再見!再見!”這個捉迷藏遊戲可以讓孩子熟悉各種常見的人物和物品,並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發展語言能力。
嬰幼兒期的捉迷藏遊戲能夠讓孩子逐漸認識到,那些暫時不在視線範圍內的人和物其實並沒有消失,從而開始掌握“客體永久性”的概念。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從遊戲中慢慢學會自己去找那些要找的東西,並獲得有關各種方位的概念。3~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和小夥伴一起玩有更多規則的捉迷藏遊戲,並在遊戲中學會觀察周圍的環境。
各位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孩子一起捉迷藏吧!
手工——大膽動手與思考
點到為智
手工製作是培養孩子大膽動手、大膽思考,啟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視為掌上明珠,什麼事都由父母代勞,孩子要什麼,父母就會買什麼,沒有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這樣使孩子做事總依賴於別人,膽小怯懦,不善於思考,從而阻礙了孩子創新思維、勇敢探索、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孩子失去了自我發揮的空間。
陳鶴琴先生曾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明確指出:應該讓孩子有剪紙、穿珠子、折紙的機會,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滿足好動的心理需要,實現某些創造性設想,培養他的動手能力。手工製作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它有許多的形式,如:撕紙、折紙、剪紙、染紙、泥工、點畫、吹畫等。手工材料也是五花八門,一張紙、一塊布、一個盒子、一片樹葉,都可以信手拈來,隨意製作。我曾在某幼兒園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提供更多的美術工具、材料(專門材料、自然物或廢舊材料),鼓勵幼兒自由選擇並正確使用它們,進行大膽表現,如製作自己感興趣的物體。”手工製作是培養孩子大膽動手、大膽思考,啟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因此,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有選擇地教孩子進行手工製作。
為了培養孩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動手操作實踐的能力,一位幼兒園老師決定教孩子們進行手工製作,以此來激發孩子更大的潛能,鼓勵孩子創造新異的作品,大膽探索和嚐試。
當時正值春天,這位老師為了體現一下春意的到來,決定第一次的手工課就教孩子製作2個柳條窗簾。老師先教孩子們利用皺紋紙剪成條做成柳樹杆,然後加上樹葉。第一次動手實踐製作的確讓孩子們非常高興!但又害怕做得不像,不免有些畏縮,經過老師的引導操作,孩子們最終也都認真地製作起來。
當孩子看著窗戶上那一根根隨風飄動的柳條時,滿意地笑了,嘴裏還嘰嘰喳喳著:“看,那個是我做的!”“瞧,她做的真漂亮!”以後,在每次的學習中,隻要提到柳樹,孩子們都會情不自禁地看著自己的作品,高興地述說自己如何製作,那種成就感是用買來的玩具無法比擬的。
孩子的思維非常活躍的,有著豐富的創新意識,在一次老師教他們如何剪簡單的幾何圖形時,老師先示範著用2個三角形拚成一條魚身,再加上圓形眼睛,然後讓孩子編故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講開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起來了,都迫不及待地動手進行製作,短短的幾分鍾拚成的物體多不勝數:有聖誕樹、汽車怪獸、房子、火車等等,而且這些名字都是他們自己取的,有的孩子還得意地炫耀著自己的作品。有了敢於嚐試創作,能獨立解決創作中的困難再加上老師的表揚,他們興趣盎然,回家也不免大顯身手一番,第二天帶來的作品更是千奇百怪。
除了教孩子們如何製作以外,老師還讓孩子們從生活實際出發,自己收集一些廢舊物品(飲料瓶、糖果紙、吸管等)來進行更精美的手工製作。孩子們非常積極,紛紛將家中平時扔往垃圾堆的廢舊物品帶來幼兒園。孩子們忙著一起清洗、曬、擺放、管理,於是孩子們又養成了收集、利用資源、學會管理物品的習慣。
可見,手工製作對於孩子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嚐試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於手部肌肉的協調性、靈活性的發展,對於審美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實際勞動能力的提高及耐心細致的良好習慣養成,乃至整個創造才能的開發,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應怎樣引導孩子學習手工操作呢?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了濃厚的興趣,孩子就會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在手工活動中,應創設各種各樣的環境來激發孩子手工製作的興趣。
放手讓孩子獨立操作
在做手工製作的過程中,可放手讓孩子獨立操作,並引導其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給予孩子一些間接指導
當孩子手工製作中出現困難的時候,父母應及時引導和點播,讓孩子在父母或老師的引導幫助中,將手工活動進行下去。
將手工活動與繪畫、遊戲等各個活動結合起來
在手工製作中添加繪畫,能激發孩子對手工製作的興趣,發揮其製作與裝飾的能力。比如當孩子用紙盒製作出“電視機”後,可引導孩子用彩筆畫上熒光屏及各種功能開關,為作品修飾、增色。把手工製作富趣味教育於遊戲之中,潛移默化地使孩子在玩中學、玩中玩、寓教於樂,可達到遊戲和教育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