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冒險而又刺激
點到為智
進入迷宮,又能從迷宮中走出來,是孩子們喜歡嚐試的一種冒險而又有刺激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會培養孩子們積極探險的勇敢精神,也會增強他們的智慧和戰勝困難的能力。
迷宮,是一種門戶道路複雜難辨,走進去不容易出來的建築物。迷宮的種類也有很多,比如昆蟲迷宮、鳥類迷宮、水族迷宮、動物迷宮、恐龍迷宮、人物迷宮、童話迷宮,等等。我國大連市曾在2007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迷宮,這個被稱為“勇者之旅”的大迷宮,按最短的路線走完也需要一個小時。所謂玉米迷宮,就是在一片生長成熟的玉米地裏,人工造出的一個迷宮。最早的大型玉米迷宮1993年創立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並迅速在歐美、日本等地風靡。
希臘有這樣一則神話:從前,彌諾斯王統治著克裏特島。有一年,他因為沒有給海神波塞冬送去允諾的祭物公牛,海神十分生氣,並決意報複。他附體在公牛身上,勾引了彌諾斯王的妻子帕西法厄王後。不久,王後便生下一個牛首人身的怪物,取名叫彌諾陶洛斯。為了避免家醜外揚,彌諾斯王決定把彌諾陶洛斯藏起來,他命令島上最優秀的工匠代達羅斯造了一座迷宮:這是一所非常稀奇古怪的地下房子,走廊離亮處越來越遠,根本找不到出口,彌諾陶洛斯即被藏於迷宮的縱深處。
發狂的彌諾陶洛斯在一堵堵牆壁之間徘徊遊蕩,左突右衝,以雅典王進貢的童男童女充饑。終於有一天,雅典王子忒修斯帶著寶劍闖入迷宮。聰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進入迷宮,就將彌諾斯王的女兒阿裏阿德涅送給他的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開線團,沿著曲折複雜的通道,向迷宮深處走去。最後,他終於找到了怪物彌諾陶洛斯。他抓住米諾牛的角,用寶劍奮力殺死了他,然後,他又沿著這根線找到了出口,離開了迷宮。
著名的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豪利·博爾赫斯說過:“建造一所讓人找不到出口的房子,或許更離奇的是,裏麵還有一個牛首人身的怪物。”人類建造迷宮已有5000年的曆史。在世界的不同文化發展時期,這些奇特的建築物始終吸引人們沿著彎彎曲曲、困難重重的小路吃力地行走,尋找真相。
對於孩子們來說,迷宮是一種變化多端的遊戲,那迂回的曲線和神秘莫測的未知通道永遠吸引著孩子探究的興趣,讓孩子可以不斷接受新奇的刺激並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挑戰。進入迷宮,又能從迷宮中走出來,是孩子們喜歡嚐試的一種冒險而又有刺激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會培養孩子們積極探險的勇敢精神,也會增強他們的智慧和戰勝困難的能力,又是對孩子們智力的最好測試。
在為孩子選擇迷宮遊戲時,迷宮中迷路程序應當簡單,引起迷路的原因應有教育意義的、孩子可以理解的。解決迷路的途徑最好在2維到3維之間,整個遊戲中迷路的數量也以3~4個為好。迷路遊戲可以讓孩子1個人玩,也可以幾個孩子一起玩,甚至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玩。在玩集體迷路遊戲時,父母應為孩子建立遊戲的簡單規則,例如,如何輪流,如何走法,如何分勝負等。
父母在迷路遊戲中給予孩子指導時,就著重在幫助孩子掌握解決迷路的方法:比如教會孩子觀察迷路的圖形;教會孩子掌握道路上的缺口方向和終點方向;教會孩子判斷幾個缺口方向的去向與下一缺口方向之間的聯係,找出通向下一缺口方向的通道。一些簡單的迷宮,父母應該經常引導孩子玩。當孩子走到盲道時,我們可以反複說:“看,這條路走不通,對不對?注意!不要走走不通的路!”
為了更好的鍛煉孩子勇於探索的精神,還可引導孩子自己來設計迷宮。
一位老師最近發現,孩子們總是三三兩兩地扳著小腳看鞋底,一邊看一邊指指點點地議論著說:“你們看,我的鞋底上有迷宮。”“在哪兒呢?”好幾個孩子聚在一起看鞋底。一個孩子用小手指邊畫邊說:“從這兒走,走,走,到這兒,哎,不對不對,從這兒……”。
這位老師走到孩子們跟前問:“你們在幹什麼呢?”“老師,快看,我們發現了迷宮。”老師馬上誇獎他們:“真棒,你們居然發現了鞋底花紋的奧妙。不過這樣看多不方便呀,你們有什麼好辦法,把鞋底迷宮展示出來讓小朋友都能看到呢?”有一位叫亮亮的孩子說:“拍下來。”另一位叫星星的孩子卻說:“還是畫下來吧。”亮亮說:“老師,咱們畫一個大迷宮吧。”老師問:“那要畫多大?放哪兒呢?”亮亮說:“咱們還不如做一個鞋底大迷宮呢。”星星說:“對,我們就把它放在活動室後麵的瓷磚上,這樣大家都可以看,都能玩。”他們倆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於是,孩子製作“鞋底大迷宮”的活動開始了。他們開始查閱圖書,看書上迷宮的做法。他們發現迷宮有出口、入口、指向箭頭、不同的出路……孩子們將書上的《老鼠迷宮》作為參照,便開始了製作迷宮的活動:有的做迷宮的指向箭頭,有的刷紙板做迷宮的路徑;有的拓印鞋底做迷宮的輪廓;還有的請老師寫出“迷宮”的字樣做裝飾……幾天以後,“鞋底大迷宮”終於完成了,孩子都迫不急待的想上去一試。
走迷宮不僅對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還對孩子智力的開發有著重要作用。國外專家研究表明,迷宮對孩子的邏輯能力和方向感方麵的開發,有相當大的效果。而且,迷宮也能很好的鍛煉孩子的推理能力、記憶能力、判斷能力、觀察能力。因為要順利走出迷宮,走對路是關鍵,這就需要嚴謹的推理;在迷宮裏,走錯路是常事,為避免重複走原來的路,需要細心的記住走過的路,記憶一些特定的標示;走迷宮時,要對自己麵臨的選擇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前提是細致入微的觀察。所以,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父母們帶孩子走走迷宮也是不錯的選擇!
捉迷藏——抓不住的才是最好
點到為智
捉迷藏是全世界孩子們都喜歡玩的遊戲。它要求遊戲的參與者眼尖耳明,奔跑要及時,並使用各種巧妙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被藏者,這是對孩子的綜合考驗。同時,捉迷藏時很多時候需要一個人單獨隱藏到比較隱蔽的地方,這也能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出來,出來,我知道你躲在哪裏!”每個從小玩捉迷藏長大的孩子都說過這句話。在天真無邪的孩提時代,遊戲的目的很簡單——找到那個躲在暗處的玩友,甚至包括孩子自己想象出來的夥伴。
捉迷藏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兒童遊戲,流行於全國各地。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又被叫做“藏貓兒”、“藏模糊”、“藏迷”、“蒙老瞎”、“藏沒(mu)”等。捉迷藏有著廣泛的趣味性,內容生動活潑、輕鬆;規則簡單易懂可變,開展的隨機性大;多為集體性遊戲,需要同伴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多在開闊的田野空間中進行,孩子自由玩耍和嬉戲;不需要特製的玩具或隻需要很少的特定遊戲材料,等等。
捉迷藏遊戲在不同地區的玩法各不相同,但大同小異。通常這樣來玩:用約定俗成的方法選出一個小孩兒做捕捉者(又叫當貓人),另一小孩兒用手絹、布條蒙住他的眼睛,或讓他麵牆背對大家數數,其餘的小孩兒則分別躲起來做被捉者;數數完畢後,被蒙眼的小孩兒則拿掉蒙眼睛的物品,或轉過身來去尋找藏好的人;被逮住的人代替捕捉者繼續遊戲;如果捕捉者長時間找不到藏者,藏者自動現身,捕捉者輸,繼續做捕捉者。如果是幾個人都被逮住,這幾個人就要再一次用約定俗成的方法來選出當貓人。
一天,孩子蹦蹦跳跳地來到爸爸麵前,非要和爸爸玩捉迷藏的遊戲。爸爸的興致也上來了,玩就玩,出拳決勝負。孩子輸了,她很規矩地用兩手蒙住眼睛扒在門上數數。爸爸輕輕地走進臥室,蹲在了床邊。孩子數完100下,轉過身來,看看大廳、瞧瞧廚房,沒有找到,於是向臥室走來。爸爸緊縮身子,屏住呼吸,一動不動。當粗心的孩子急匆匆跑到陽台上時,爸爸趕緊轉移到了衛生間。孩子找不到爸爸嚇壞了,“爸爸”、“爸爸”地叫個不停。沒辦法,爸爸隻好走出來認輸。
這次,該爸爸當“樁”了。爸爸也學著孩子的樣子,兩手蒙住眼睛扒在門上數數,不一會兒,孩子藏好了,爸爸大聲喊:“嗨,快出來吧,爸爸看見你了。‘孩子沒上當,這時,爸爸才發現,然來家裏可藏的地方還不少呢。孩子會藏在什麼地方呢?孩子一邊想一邊在大廳裏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