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陳鶴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就要教給孩子相應的知識,使孩子產生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要想擴展孩子的知識,就必須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在生活中的經驗越多,膽子就越大。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多給孩子提供活動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活動,不僅讓孩子學習現成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去觀察、去體驗、去發現,在接受教訓的同時,接受經驗。
陳鶴琴認為,強國需先強種,強種先要強身,強身先要重視年幼兒童的身體健康。身體強健的兒童,性格活潑,反映敏捷,做事容易。為了培養兒童健壯的身體,應帶領幼兒多到戶外活動。戶外活動不僅可以使兒童在接觸自然中學到各種經驗,還可以使他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沐浴到充足的陽光,活躍兒童的精神,強健兒童的體魄,增加兒童的歡樂。戶外活動是保證和促進兒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為了驗證這些理論,陳鶴琴以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鳴為對象,開始他的研究工作。他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對其身心變化和各種刺激反應進行周密的觀察和實驗,並作出詳細的文字和攝影記錄。陳老師當時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特意請假在家,將一鳴每天從早到晚的活動,都作了攝影。並給一鳴嚐甜的、酸的、苦的東西,以觀察其表情變化。他還把一鳴抱到課堂去給學生當活教材。一鳴自幼喜歡畫畫,有時邊畫邊說。他就把一鳴作畫的日期、年齡及對畫的解釋都記下來,並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連續花了808天的工夫,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具體剖析了孩子的身體、動作、心理、性格和言語等各方麵的發展規律。經過3年的觀察和實驗,寫成了《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兩本著作。這兩本書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陳鶴琴還認為: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很容易,受責罵而改過卻比較難。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聽鼓勵的話,而不鼓勵聽惡言。有一天,陳鶴琴看見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著身體玩。他考慮: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奪去呢,還是用別的東西去替代?他仔細一想,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為好。於是他就對一鳴說:“這是很髒的東西,我想你一定不會喜歡的,你是要一塊幹淨的,對吧?你應當跑到房裏去向媽媽要一塊幹淨的,好嗎?”一嗚聽見爸爸鼓勵他,就很高興地跑到房裏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
第三篇:活動篇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遊戲的情境中。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父母可以通過各種遊戲來鍛煉孩子的勇敢精神。比如迷宮探險遊戲中,那迂回的曲線和神秘莫測的未知通道,可以讓孩子不斷接受新奇的刺激並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挑戰,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積極探險的勇敢精神,也會增強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還有捉迷藏遊戲,很多時候需要一個人單獨隱藏到比較隱蔽的場所,這也需要一個孩子必須學會戰勝內心的恐懼才能做到。此外,猜謎語、搭積木、手工製作、拚圖等遊戲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