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往
點到為智
孩子自己的交往圈子很重要。父母應鼓勵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跟稍大一些的孩子玩,能學會遵守規則;跟比他小一點的孩子玩,可以學會照顧別人。待他交到幾個好朋友之後,膽子自然就大了。
與同齡小夥伴交往,是每一個孩子本能而強烈的心理需要,也是任何正常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需要。
偉偉是幼兒園的一位小朋友,性格沉悶,膽小害羞,特別不自信。對於老師的詢問,總是以最簡單的言語回答,更多的時候是通過點頭或搖頭來表示;大家都高興地做遊戲,他卻在一旁遠遠觀看,不敢也不願意積極參與。
在一次手工課上,老師要求孩子們製作小花和小蜜蜂,並讓大家相互找各自的好朋友一起商量並製作。老師宣布完以後,其他的小朋友都開始找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商量,隻有偉偉有些發愣,因為他不知道該找哪一個。這時,老師走過來鼓勵他說:“班裏誰是你最好的朋友呀”,“是鐳鐳。”但緊接著他又搖搖頭說,“可是鐳鐳有好多好朋友。”對於他的擔憂,老師和他一起向鐳鐳求證並得到了的認可,兩個孩子組成了一隊,臉上也都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接下來,他們便進行了商量和分工,鐳鐳做小花,偉偉捏小蜜蜂。作品完成以後,他們請小蜜蜂和小花這對好朋友到草叢中去玩時,出現了問題,由於小蜜蜂較重,用一根牙簽支持怎麼也平衡不了,一時之間這兩個小夥伴都顯得有些著急了……這時,老師在旁邊給他們打氣說“別急,動動腦筋,怎麼樣讓蜜蜂站立起來,不摔跤呢!”於是他們倆又嚐試著把牙簽插在蜜蜂不同的部位,但還是不行。最後,他們探索著用上了另外一根牙簽,終於平衡了,兩個小朋友高興地抱在一起跳了起來!
最後,老師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合作的快樂,偉偉和他的好朋友勇敢的舉起了小手,因為他們忍不住要把自己在合作中的快樂向大家講述。雖然還是鐳鐳介紹的多,但當鐳鐳對老師提出的在活動中有什麼有趣的事發生一時答不上來時,偉偉勇敢的做出了補充:“我們在合作中當我在做蜜蜂發生困難時我的好朋友會及時幫助了我。”同時,偉偉的手緊緊地搭在了鐳鐳的肩上,得意,滿意和愉快之情溢於在臉上……
故事中的偉偉第一次和小朋友相處得這麼融洽,還勇敢和比較自信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並在活動中充分體會了與他人合作和成功的樂趣,這種體驗對於這類缺乏勇敢的孩子是很寶貴的。
孩子和同齡人交往有很多好處:
1.減少孩子的不安感、孤獨感、急躁感,使他們處於穩定感和歸屬感狀態。
2.可以使孩子獲得社交經驗,可以使他們增強走向社會所必須具備理解能力。
3.可以增強孩子對社會的觀察力。
4.和同齡人交往也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好機會,他們可以互相答疑解問,還可以學到很多社會技能。
所以,父母應鼓勵孩子勇敢地踏出與同齡人交往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孩子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裏玩。讓他做小主人——
比如邀請一些孩子要好的同伴到家裏舉辦“禮物分享”派對,請每個小朋友準備一份小禮物,在歡快的氣氛中互相交換禮物。孩子在送給別人禮物的同時,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禮物,這種驚喜可以幫助他踏出與同齡孩子正常社交的第一步。
可以讓孩子輪流表演唱歌、舞蹈或朗誦,最好是他有興趣或擅長的,鼓勵他和同伴分享家裏的食物和圖書等等。孩子會從同伴的微笑、家人的讚許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同時,父母可讓樂於交往的孩子向自己的孩子介紹他家的新玩具、新鮮事,讓孩子產生想玩想看的欲望,使孩子主動提出到別人家玩的要求。
父母應鼓勵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進行各種有趣的活動,幾次活動後,孩子一般都能大大方方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了。如果剛開始孩子不敢過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父母拉著孩子的手,一起走到小朋友群中,教孩子說:“我們一起玩好嗎?”自己也加入到遊戲中,這樣內向的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很快放下膽怯的包袱,盡情投入遊戲,如此幾次,孩子的膽子慢慢會增大,也不再內向了。
父母可以通過帶孩子外出旅行、拜訪親朋好友,來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這樣做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或與孩子們一同走進大自然,積極創造一種輕鬆、歡快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孩子的個性可以盡情展露,也利於他高聲講話、笑鬧、蹦跳,無所顧忌。
孩子的一大特點是愛模仿,容易受影響。父母應讓膽小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這樣,不知不覺就會受膽大孩子言行舉止的影響,從而得到鍛煉,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父母也可以和老師商量一下,盡量安排孩子與開朗孩子同桌,或進行小組合作活動,讓開朗的孩子帶動內向的孩子。
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與小一些的孩子玩耍,這樣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和取得成功的機會。父母此時應多給孩子創造有利條件,表揚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礙,日漸大膽甚至可能從容不迫地待人處事了。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啟發他們加強與同伴間的交往,並及時鼓勵孩子積極的交往行為,體驗交往的樂趣。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會膽小懦弱,等孩子長大後,就不會處處害怕,如怕競爭,怕承擔風險,怕被人議論,怕社會的變化了。
有矛盾,讓孩子自己解決
點到為智
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與夥伴間的矛盾與衝突。因此,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或打架的時候,父母不應感情用事,過早幹預。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或打架的時候,父母不應感情用事,過早幹預。孩子之間的矛盾,要讓他們自己解決,父母給予必要的指導是應該的,可是千萬不要插手。
小笛和小蕭今年都滿7歲了,同上小學一年級。小笛的個頭雖然矮小,但卻十分調皮;小蕭個兒高一些,但要老實點。兩個人平時玩得挺不錯,雖然有時候會小打小鬧,但最終都會和好如初。
每天放學後,都有很多小朋友會繼續留在學校玩一會兒,來接孩子的父母隻好等在旁邊。一天,突然從滑梯上傳來吵鬧聲,正是小笛和小蕭鬧別扭了。
“我先滑!”
“我先滑!”
隻見兩個人嘴裏一邊嚷著,一邊還推來推去,互不相讓。小笛雖然個頭小,卻一點不弱,一把將小蕭推到了一邊,自己先滑了下去。小蕭當然也不甘示弱,緊跟著滑了下來,在小笛還沒有站起來之前,撞了上去。這一撞把小笛一下就撞到了地上,小笛哭著從地上爬起來衝向了小蕭。很快兩個人就扭打在一起兒了。
小笛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一團火頓時從心中冒了出來,衝過去一把將小蕭拉開,凶狠狠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沒教養!撞倒了別人不說,還要打人。怎麼能這樣!”
小蕭被小笛的母親嚇壞了,怯生生地回答說:“是小笛先推我的。”
“你這孩子,小小年紀,打了人還要狡辯。怎麼得了!”小笛的媽媽絮叨著。
小蕭的媽媽突然看見自己的孩子正被一個大人數落,心裏很不是滋味,跑過來衝小笛的媽媽嚷嚷:“你這麼大個人,怎麼跟小孩一般見識,衝他嚷什麼呀!”
“你眼睛長到哪裏去了?沒看見是你的孩子在打人嗎?”笛笛的媽媽橫眉冷對。
“那又怎麼樣?怕被人欺負就別他跟這兒玩啊!沒素質!”小蕭的媽媽也不甘示弱。
大人吵鬧把兩個孩子嚇得呆呆地站在一邊不知怎麼辦才好。幸好有老師及時來了,才將事情平息下來。當兩個媽媽還在生悶氣的時候,兩個小東西卻早已重新爬上滑梯,高興地一起玩起來了。
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他們出於本能會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因此,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自己處理這些矛盾,這樣做比直接介入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那麼,孩子與別人有了矛盾怎麼辦呢?以下幾種辦法比較好。
1.教孩子分析矛盾根源。當孩子產生矛盾後,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讓他們各自說說產生矛盾的原因,這樣可以讓孩子傾聽對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矛盾,例如,“你們能不能一起想一個不用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讓孩子們互相商量,一起想辦法。這樣做能夠讓孩子懂得,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
2.啟發孩子想辦法解決。孩子間起了紛爭,父母首先要弄清爭執發生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們認識他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各自存在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友好的表現,不能因為別人先做錯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後在孩子們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讓他們學會向對方認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用“你覺得該怎麼辦?”“你有什麼好辦法?”等來啟發孩子自己處理紛爭。
3.讓孩子自己麵對矛盾。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父母想象中更懂道理,隻要父母告訴他們:“好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或者讓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對小夥伴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這樣會讓他更加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了勇氣自己去處理和小夥伴之間的矛盾了。
某小學為了迎接元旦彙演,各班級都在兌相排演節目。時玲所在的班級排演了一個舞蹈節目,領舞的同學叫旭月,旭月從小在文化館學習舞蹈,舞跳得很不錯。
但就在差不多完成排練的節骨眼兒上,旭月卻不小心感冒了,連續缺席了好幾次,班長心裏非常著急,於是就安排了時玲領舞。
當旭月病好之後,一看自己的“霸主”位置被別人頂了,氣得不得了,可又不敢在班長麵前發作。於是每天排練時故意踩時玲的腳,在教室故意弄壞時玲的文具……時玲回家後就向媽媽傾訴,媽媽安慰她說:“本來她擔任領舞,現在班長不讓她負責,她的心裏一定不好受失落,發發脾氣是可以理解的,你就大度一點,容忍一下吧,也許過幾天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