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列寧是個好孩子,但是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一次,他和媽媽一起去姨媽家做客,他高興極了,因為姨媽家有幾個表兄弟,小列寧非常喜歡和他們做遊戲。一進門,他們就大嚷大叫地玩開了,在房間裏竄來竄去,忽然,小列寧一不小心,撞在了桌子上,桌上那個精致的玻璃杯“砰”的一聲落在地上,碎了。媽媽和姨媽聽到聲音急忙趕來,問是誰打碎的。孩子們齊聲說:“不是我!”小列寧遲疑了一下,也跟著喊:“不是我!”媽媽一眼就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她並沒有當麵揭穿小列寧。她想等待兒子自己主動承認錯誤。
母親的沉默示使小列寧受盡了“折磨”,他好多次想跟母親承認錯誤,求她原諒自己,但是又沒有足夠的勇氣。母親依然沉默著,並不時暗示兒子,不能勇於承認錯誤的孩子是不會受到他人喜歡的。就這樣,母親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她相信兒子有一天會主動“坦白”,跟自己認錯。因為她暗地裏觀察,發現小列寧玩樂時沒有從前那樣無憂無慮,不再愛說愛笑,好像受著某種煎熬,非常不安。她有時候有些不忍心,但是,一想到疼愛孩子也不能對孩子的錯誤有所讓步,她就繼續沉默著。
終於有一天,小列寧默默來到她麵前,留著眼淚跟母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最後他乞求地說:“媽媽,您會原諒我嗎?您還會愛我嗎?”媽媽高興地說:“孩子,媽媽就等著這一天呢,隻要你知道自己錯了,勇於承認,敢去麵對它,以後不再犯,媽媽怎麼會不原諒你呢?媽媽和以前一樣地愛你!”
列寧的母親是一位非常明智的母親,她意識到最重要的是讓兒子自己從心靈上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因為自己的不誠實而感到難為情,從而產生承認錯誤的勇氣。在兒子進行了很長的思想鬥爭以後,最終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古人說“知恥近乎勇”,認錯,並且改進,隻有大勇氣的人才做得到。所以要讓孩子知錯改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不願認錯,百般狡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做錯了事,自己雖然知道錯了,但就是不承認,是怕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
2.與孩子的個性有關,不愛承認錯誤的孩子嘴硬,一般個性都比較執拗、倔強。
3.孩子怕受懲罰,不敢認錯,因為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是嗬斥就是打罵,常使孩子驚恐萬狀,無所適從,為了逃避懲罰,隻好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
4.孩子覺得認錯會受到懲罰,害怕承擔責任,而不認錯反而可以眼前過關,故不認錯。
一個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隻有兩種人沒有錯誤,一是沒有出生的;一是已經去世的。因此,當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父母應該耐心地對他們進行啟發教育,給他們認錯的勇氣,使他們能認識自己的過錯。千萬不能采取簡單、武斷的方法處理,更不能采取打罵的方式進行懲罰,否則,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寬容孩子
點到為智
對於孩子的錯誤,不管是大不是小,我們每一位父母都不能太苛刻,都要有一點雅量,有一顆寬容之心,最大限度地寬容孩子。
有句名言說得好: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之常情;永遠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孩子是一個正在努力求得完善的發展中的人,他們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犯一點錯誤更是正常的。然而,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的一些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似乎沒有認識和關注到這一點,因而對孩子的要求極其嚴格,容不得孩子的有點點的錯誤。這不僅僅是一種過於苛刻的教育要求,更為嚴重的是抑製了孩子改正錯誤的勇氣和信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妨礙了孩子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同時,為人父母者要想不想,你不允許孩子犯錯,那麼孩子為了不讓你知道他犯了錯而撒謊,難道不是你逼的嗎?
台灣作家三毛小時候,家庭並不寬裕。父母每月隻給每個孩子1塊錢零用,而且這一塊錢還得由大人監督使用。過年的壓歲錢,父母也要收去做學費和書錢。所以,三毛和姐姐、弟弟的零用錢永遠都不夠用。
一天,三毛在媽媽臥室的五鬥櫃上看見一張耀眼的紅票子——5元錢,她的眼睛一下子直了。5塊錢,在當時相當於一個小學教師的月薪。有了這5塊錢,能買多少糖紙啊?三毛的腳一點點地向票子挪去。當她能夠抓住那張票子時,突然像聽到有人吼了一聲,嚇了她一跳。但她又很快定下心來,目光掃視了房門口後,並無一人,於是猛地伸手一抓,將5元錢抓到手裏,將它捏成紙球,裝進了口袋。
中午吃飯時,媽媽自言自語地說:“奇怪,我擱在櫃上的5元錢怎麼不見了呢?”姐姐和弟弟隻顧吃飯,像沒聽見。可三毛有點坐不住了,她搭腔道:“媽媽,你是不是忘了放在什麼地方了呢?”這一關總算過去了。但在晚上脫衣服睡覺時,三毛又害怕了:要是媽媽摸我的褲袋咋辦?當媽媽伸手拉她的褲子時,三毛機靈地大叫:“頭痛!頭痛!我的頭好痛啊!”這一招還真靈,媽媽顧不上拉她的褲子了,趕緊和父母商量著帶三毛看醫生,但再過來時,隻見三毛半斜著身子,假裝呼呼地睡著了。
第二天,三毛被拉去洗澡,媽媽要脫她的衣服,這一次三毛用哭來應付,死活不讓媽媽給自己脫衣服。媽媽沒有辦法,隻好叫傭人來侍候三毛。在換衣之際,三毛迅速把5元錢從褲子口袋轉移到手心裏。在洗澡的整個過程中,她都死死地捏著那5塊錢。而且一麵洗澡,腦子裏還一麵想著如何扔掉這個包袱。澡一洗完,三毛便箭一般地跑進了母親的臥室,不等穿好衣服,便將手裏的5元錢扔進了五鬥櫃和牆的夾縫裏。
次日早晨,三毛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驚訝地大叫一聲:“哎呀,媽媽!你的錢原來掉在夾縫裏了!”這時,全家人相對一笑。媽媽給三毛找了個台階,她說:“可能是風吹的吧。找到了就好!”
後來姐姐和弟弟跟三毛說:“我們都偷過家裏的錢,爸爸媽媽也都知道。這一次爸爸媽媽也是在等著你自己拿出來。”三毛聽了好後悔,原來大家都一直在看自己一個人演戲。
每個人都有缺點,大家喜愛的三毛也是如此,然而,正是父母的寬容讓三毛懂得了做人要真誠,才能換得心安理得,從而改正了自己缺點。我們做父母的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自己在工作上出了一點差錯,領導對你大發脾氣,把你臭罵一頓,你會是什麼心情?要是領導並沒有過於指責,而是給你機會去改正錯誤,挽回損失,你又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對此有切身的體會,那麼,請不要為難你的孩子,請你也給孩子一次機會,請你學會對孩子說:“錯了沒關係。”有時,寬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為強烈。
有一個10多歲的男孩,一次從家裏偷了一筆錢後離家出走。在外流浪了一段時間,將錢全部花完後,在又冷又餓中,才想起了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但這個男孩非常要麵子,擔心父母不肯原諒他。經過再三猶豫,他決定給父母寫封信,信中承認是自己錯了,並說自己非常想家,準備在一個黑暗的夜晚回家,如果父母肯原諒自己的話,就在家門口掛上一盞燈!
信發出後,這個孩子經過一路奔波,終於到達了村外的一道山頭背後。夜幕降臨後,他鼓起勇氣爬上山頭。當他含著眼淚眺望村裏時,眼前的一幕不禁讓他目瞪口呆:整個村裏亮成了一片,原來,村裏人都知道孩子要回來的消息,就全部掛起了燈,等待著他的回來!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它包含著值得各位父母深思的教育理念——寬容孩子的過錯。孩子的父母做得非常好,讓迷途知返的孩子在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後,用更加溫暖寬容之心,掛燈歡迎孩子回家,這起到了比打罵勝百倍的良好教育效果。可見,用寬容之心化解處置孩子做錯事有多麼重要!聖人都會有錯誤,何況是天真無邪、心智、思想都不成熟的孩子呢?孩子需要的是寬容和愛護,決非打罵和責罰。
認錯需要一定的勇氣。孩子不敢認錯,是因為害怕承擔後果,父母應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隻要勇敢承認了、改正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產生畏懼感。同時,父母自己也應學會勇於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傳統的家庭觀念認為父母向孩子道歉,會喪失自己的威嚴,所以,不少父母為了維護作為大人的麵子,仍然堅持即使做錯了也不向孩子認錯。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融洽家庭關係,並且可以用現身說法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認錯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不會因為認錯而喪失尊嚴,反而會讓孩子學會勇於認錯。
總之,對於孩子的錯誤,不管是大不是小,我們每一位父母都不能太苛刻,都要有一點雅量,有一顆寬容之心,最大限度地寬容孩子。批評和處罰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自卑心態,降低教育效果,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在錯誤中認識真理,不厭其煩地教育他們,引導他們勇於認錯,並改正其錯誤的行為。讓他們在犯錯中不斷成長起來!
不善合作,使人自卑
點到為智
歐洲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假使一個孩子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之途,並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
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基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係即與人相處和合作的品德與能力。”在當今社會,與他人合作,才能獲得生存空間。善於合作,才能贏得發展。如果一個人不善與人合作,或者目中無人,孤芳自賞,或者自卑、孤僻,遊離於人群之外,即使知識再淵博,技能再高超,也不會取得任何成就。所以,從孩子懂事時起,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然而我們發現,在獨生子女比例相當大的今天,孩子們都視學校是一個競爭的場所,大都缺乏合作意識,一旦與人相處,很容易斤斤計較,委屈感和挫折感很強。大量事實說明,許多天才並不是輸在智慧上,而是敗在了人際關係上。歐洲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假使一個孩子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之途,並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
老師讓孩子們兩個人一組合作玩積木,大家都能兩個人合作著玩,而傑傑和昀昀雖然也在玩積木,可是隻聽到傑傑一個人的聲音,還不時的拿一塊積木放在他們搭好的房子上,可以說傑傑在遊戲時是心不在焉的,純粹是和小朋友說話,不僅自己沒能認真做遊戲,還打擾到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使得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說話。
於是,老師就走過去輕輕地對他們說:“你們的房子真漂亮,是誰搭的呀?”他們回答說是“我們搭的”“哦,兩個人一起搭的房子呀,真的很棒,不過你們聲音好象太響了,別人以為你們是在吵架呢,你們給誰搭的家呀?”“是給小狗搭的”“恩,小狗一定很高興的,可是其他的小動物就不開心了,他們也要家的呀,你們每人去給一隻小動物搭個家好不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