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懂技巧,勇氣自然增強(1 / 3)

懂禮儀,勇氣提

點到為智

一個孩子隻有懂得了禮儀,才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別人的尊敬,而不至於處處碰壁,這樣,孩子才敢於大膽與人交往。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有些孩子客人來了不知道問候,無論父母怎麼啟發孩子,孩子就是“金口”難開,弄得父母很難堪;有的孩子滿嘴髒話,口出狂言,甚至打架罵人……孩子們身上的這些問題,主要責任不在他們自己,而在於父母沒有及時地進行培養和教育,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甚至聽之任之、不加約束,以為“樹木知皮,人大知理”。父母應當克服糊塗觀念,自覺地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

愷愷今年7歲,成績不錯,平時大家都誇獎他,愷愷的父母也覺得臉上很有光。父母對孩子很愛護,總是對愷愷百般照顧,雖然有時候也覺得孩子沒禮貌,比如乘電梯時經常橫衝直撞,不會說“謝謝”,見人不主動打招呼,等等,不過又覺得這些都是小事,男孩子嘛.大大咧咧點沒關係。

有一次,父母帶愷愷參加一個正式晚宴,才發現兒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別人還沒入席,兒子就先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無人地吆喝服務生要可樂,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夾,等到上清蒸魚頭這道菜時,因為是愷愷最愛吃的。他居然整盤都端到自己麵前,就像在家裏一樣。雖然大家都說“沒關係,沒關係”,但父母還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整個飯局真是如坐針氈,難堪得要命!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如果父母不肯“委屈”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讓父母受委屈。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故事的兒子不講禮貌的原因其實就是父母沒有教他基本的禮儀知識。所謂“禮儀”,就是表示禮貌的具體禮節,包括言行舉止的諸方麵細節。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被稱為“禮儀之邦”。早在2500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禮”的教育。他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不懂“禮”,不學“禮”,一個人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豐子愷,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書法家、散文家,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他多才多藝,一生出版的著作達180多部。豐子愷十分重視對兒女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方麵的教育。長子豐華瞻不僅在美術方麵造詣頗深,其道德與文章亦為人們所敬仰。兒子豐陳寶、女兒車一吟長期以來致力於其父著作的整理研究、漫畫的描摹複原及編纂工作,深得豐子愷先生藝術品質的精髓。

豐子愷十分好客,常有美術界人士登門拜訪。豐子愷在與來客切磋繪畫技藝時,總是讓兒子豐華瞻在一旁聆聽,並且允許鼓勵華瞻參與討論。豐子愷時刻都會對兒女進行禮儀的教育。每逢家裏來客人,他總是向兒女強調:為客人端茶、添飯時,一定得用雙手端上。他常常教育兒女:“客人送你什麼東西,你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敬意。雙手表示謝意。”他有時還風趣地對兒女們說:“如果用一隻手端茶、送飯,就好比皇上對臣子賞賜,或者向乞丐布施,又或者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喂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行為。”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了兒女們的心裏。

兒子豐陳寶小時候特別靦腆,怕見生人,因此時常在客人麵前顯得不講禮貌。為了鍛煉兒子和陌生人交往的能力,豐子愷把年僅10多歲的豐陳寶帶到上海開明書店做一些抄寫剪貼的工作。一天,一位陌生人到書店找豐子愷,客人在告辭時看見陳寶在大廳裏工作,於是就和藹地跟他打招呼。陳寶從未見過這個客人,一下子愣住了,一言不發地站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父親送走了客人後,便嚴肅地對兒子說:“剛才客人跟你打招呼,你怎麼可以不理睬人家呢?這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以後一定要注意啊!”

還有一次,豐子愷在飯館裏宴請一位朋友,他把幾個孩子都帶去座陪。剛吃完飯,有的孩子就想先回家去。豐子愷知道後,立刻悄悄製止了他們。回家後,他對兒女們說:“我們家請客,你們是小主人,如果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的不敬。”兒女們聽了父親這番話,都很慚愧。在豐子愷的教導下,子女都成為了明理懂禮之人。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生活的最高幸福就在於我們深信自己受人喜愛;由於我們的為人而受到喜愛。”一個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大方得體,必受到同伴的歡迎和喜愛,這樣,也能增強其交往的信心和勇氣。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帶著孩子在路上遇到熟人,於是讓孩子叫“阿姨”、“叔叔”等。如果孩子甜甜地叫“阿姨好”“叔叔好”,爸爸媽媽都覺得很高興,對方也會表揚孩子有禮貌。在一個有教養的人身上,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在一個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狡猾,質樸就會成為粗魯,寬厚就會成為諂媚。

做好孩子的禮儀老師

點到為智

教孩子禮儀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課,作為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禮儀老師,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教孩子一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知識。

人們在交往中都渴望有一個良好而和諧的人際關係,都想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且當今社會又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合作的時代,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生成功的助力器。為此,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教孩子一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知識。

一位老師曾在2001年1月帶著15名學生到新西蘭、澳大利亞訪學。給這位老師印象最深的是,那裏環境優美、整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友好。例如,他們總是把“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掛在嘴邊,尤其是說“謝謝”。這位老師估計,一般人每天要說幾十次。

在老師自己帶去的學生中,有初中生、有小學生,有男生、有女生,每個人都有很可愛的一麵,時常受到外國朋友的讚揚。但其中一些學生的行為也使這位老師感到難過和羞愧:曾因一些同學在深夜仍在旅店裏吵鬧而遭到外國房客的譴責;也曾因在自助餐廳吃飯時吵鬧並不斷地來回跑動去添加食物,而使外國人避開他們到遠處的餐桌就座;還有吃飯時、上車時的爭先恐後,不禮讓老師、不禮讓別人等等。

後來,這位老師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關於一個中國學生出國旅遊團,因學生在酒店吵鬧、亂按警報鈴而被趕出去的新聞。對此新聞,這位老師在感到痛心的同時,也並不感到奇怪,因為自己有親身體會。用學生因為出國太興奮來作借口是不能成立的。在國內,在校內,我們的一些學生不講文明、不講禮貌的行為隨處可見。

教孩子禮儀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課,作為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禮儀老師,這必須從孩子剛剛懂事就開始注意。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禮儀是促進人際關係的“粘合劑”和“潤滑油”。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就是教孩子學習怎樣待人,怎樣和人相處。

孩子是否做到文明禮貌,重要的是體現在行為上,父母應當關心和指導孩子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教育孩子到別人家去時先敲門,得到允許後再進門;教育孩子在家裏接待客人時,學會讓坐、請茶、送客,並且不影響大人之間的交談。

父母要給孩子講解待客的“規矩”——

1.如客人來訪時,聽到敲門聲要說“請進”。

2.見了客人要主動親切問好;拿出茶點,熱情招待,不應顯出不高興的樣子或獨自去吃。

3.當大人談話時,小孩子不應隨便插話。

4.小客人來,應主動拿出玩具與小客人玩。

5.共同進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動餐具自己先吃。

6.客人離開時要說“再見”,把客人送到門口或電梯口,並歡迎客人再來。

害羞孩子往往是在麵對新人或者新環境時,不能或者不願意跨出第一步。因此,可以教給他們一些“開始”交往的禮儀技巧。如,訓練孩子在見到熟人時,能微笑並問候“你好”;在陪孩子去商場買玩具時,讓他自己對營業員說:“我想買這個玩具,請問多少錢?”如果孩子不願開口,就不買玩具;教會孩子一些“開場白”,如“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到公共場所去時,要教育孩子愛護環境衛生,不隨地扔廢棄物,不隨地吐痰;遇到上車、購物時不要擁擠,應當自覺排隊等候,依次序而進。還要教育孩子特別尊敬老年人,關心殘疾人,主動幫他們做事,給他們以溫暖。

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環境密不可分,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父母自己就不是一個不懂禮儀的人,即使對孩子的管教再嚴,苛求孩子的言行要有禮貌,效果肯定也是不明顯的。孩子是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中長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懂禮儀的人,父母就應該成為孩子的楷模。

當然,培養孩子懂得禮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不要期望孩子在一夜之間就變得彬彬有禮。那樣隻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有位心理學家勸告家長們說:與其強迫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不如教孩子習慣各種場合。

父母應當利用家裏來了客人的機會,讓孩子習慣於和陌生人打交道。而且可以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孩子幫忙接待客人,如幫忙端茶,拿煙灰缸等,這樣孩子可以逐漸克服膽怯害羞心理,對有陌生人的場合逐漸就會習慣起來,緊張感自然也就可以消除了,願意與陌生人交往。如果孩子和長輩說話時沒有使用敬語“您”,父母便可勒令孩子說上幾十遍,直到孩子說正確了為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和長輩說話應該講禮貌,有禮節。

給孩子認錯的勇氣

點到為智

當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父母應該耐心地對他們進行啟發教育,給他們認錯的勇氣,使他們能認識自己的過錯。

孩子常會說錯話、做錯事,這是難免的,如果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能認識錯誤,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錯事不肯認錯,倔強、執拗,確實令人生氣。很多時候,即便是在“案發現場”,指著那被翻得亂七八糟、零落滿地的書本、衣物問他:“這是誰幹的?”你可以聽到的答案從“這是小狗、小貓幹的!”到“這是外星人幹的!”或者“它就是那樣的!”,你幾乎很難聽到他承認:“這是我幹的!”孩子這種推脫責任、不願承認錯誤的事屢見不鮮,幾乎成為了一種傾向。

1870年,列寧出生於伏爾加河岸的辛比爾斯克城,即現在的烏裏揚諾夫斯克。列寧的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進步觀點的中學教師,列寧的母親是一位醫生的女兒。

列寧的母親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但是她非常注意孩子的教育。在小列寧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一次,小列寧把自己的一條褲子送給了班裏非常貧窮的同學,母親知道後對兒子的善良誇讚不已。又有一次,列寧為了保護受大同學欺負的弱小的同學,遭到了大同學的毒打,回家後,母親一邊為他擦藥一邊表揚他的勇敢和正直,鼓勵他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