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父母尊重,孩子才有勇氣(2 / 3)

周弘將美國天才兒童行為表貼在台板下。當婷婷讀書忘了吃飯時,周弘就欣喜地將她拉到台板前說:“孩子,你看,你符合天才兒童第1條,讀書廢寢忘食。孩子,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當8歲的婷婷背出了圓周率1000位時,周弘說:“你就是天才,這就是證明。”當婷婷在一次考試中不及格時,周弘笑著說:“太好了,你不是要當海燕嗎,現在暴風雨來了。”

女兒寫的每篇作文,周弘都會用紅筆將好句子劃出來高聲誦讀,讓全家熱烈鼓掌。把周婷婷高興得在夢裏都想好句子。結果,10歲的孩子就與父親合作寫書,初中時就能寫出讓同學們打手電筒看的6萬字的科幻小說。進入初中後,周婷婷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全國自強模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6歲,周婷婷就成為中國第一個少年聾人大學生,走進了大學校園。

有人曾親眼目睹過周弘對一個4歲聾童的啟迪式教學:

一位戴著助聽器的女孩在畫畫。她畫了一個人,頭小小的,身子卻大大的,拿給周弘看。周弘驚訝地說:“你畫得可真好!真好!隻可惜頭小了一點兒,要是再大點兒就更好了!”

女孩馬上說:“我還可以畫個大的。”不一會兒,又有一個人出現在紙上,頭大大的,身子小小的。

周弘看了看,興奮地說:“真不錯,頭長得很快,隻是身子又小點兒了,會支撐不住的。”

女孩說:“我還可以畫個合適的。”很快,又有一個人在她筆下出現了,而且頭和身子的比例正合適。

僅僅20分鍾,奇跡創造出來了,一個4歲的聾兒在周弘的鼓勵和賞識下,打開了智慧的大門。

很多人在評價周弘的成功時說,這並不是周弘的成功,而是賞識教育的成功,是他一直向女兒灌輸的“你很優秀,你很棒”的觀念,最終激發了女兒無窮的潛力,使一個聾啞兒童,最終取得了很多正常孩子都無法取得的成就。周弘的可貴之處在於,相信孩子“能夠做得更好”。無論在什麼樣的困境中,總能看到光明,並給孩子以希望。有這樣心態的父母,才可能培養出有信心有勇氣的孩子。

母親第一次參加兒子的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座位上連3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看看醫生。”在路上,兒子問母親老師都說了些什麼,母親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流下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隻有他表現最差;隻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原來在座位上坐不了1分鍾,現在能坐3分鍾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你進步了。”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對母親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考試,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帶他看看醫生。”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一定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母親坐在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於是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母親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發現兒子在等她,她扶著兒子的肩膀說:“老師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考重點高中有很大的希望。”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兒子去了學校。母親有一種預感,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大學。兒子從學校回來,把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交到她的手裏,突然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

這時,母親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10多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通知書上。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梅格·安妮在一次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上說:“賞識孩子意味著什麼?一個賞識的微笑,就好像陽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賞識是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的無形陽光、空氣和水。”孩子都是有上進心的,如果得到賞識的話,那麼,他們會在情緒上得到滿足,在精神上受到激勵,在思想上產生快感,這樣積極的內心體驗就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每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或完成了某個任務時,一定要對他進行讚揚與鼓勵。比如說:“好,幹得好!”“你真是太棒了!”這樣做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們的話語要清楚地表明我們讚賞孩子的努力、工作、成績或創造,要讓孩子根據我們的話語自己對自己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父母每一次熱情的讚揚和積極的鼓勵,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陶行知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了。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告訴孩子,你真棒

點到為智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我國著名家教專家“知心姐姐”盧勤曾提到過:“人的一生會聽到許多評價,但是父母的評價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塊基石。父母肯定孩子,孩子才會自信。不要老拿他和別人做比較,而要努力發掘自己孩子的長處。哪怕孩子有一點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誇獎:‘你真行!’這樣,孩子在‘正信息’中長大,得到表揚之後會更努力;家長總說‘你不行,不如別人’,孩子就真的覺得自己差,他就真的不行。所以,家長們要經常對孩子們說‘太好了!’,‘你能行!’,告訴孩子‘你最棒!’。父母尊重和欣賞孩子,孩子就會變得自信,自信才能健康成長。”

媛媛和林林是表姐妹,也是一個班的同學,兩人經常在一起玩。學校剛放暑假,林林就到姨媽家玩。這天姨媽和林林聊起了考試成績,林林驕傲地告訴姨媽,她的各科成績都是90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學習總是那麼好。咦,我還沒看見媛媛的成績單!媛媛,你這次考試考得怎麼樣?成績單在哪裏?”站在旁邊的媛媛很慢地答到:“在我房間裏。”看著她沮喪的樣子,媽媽有些生氣了,“是不是又得了壞成績?去把成績單拿來看一看。”成績單拿來了,沒有一科超過80分。“你真讓我感到失望,媛媛。你的成績為什麼總是這麼糟?你為什麼不能像林林一樣,你的學習環境哪一點比他差?你就是太懶,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講,一點也不知道給媽媽爭氣。”媽媽忍不住大聲訓斥起來,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林林麵前受訓了,但媛媛還是很下不了台,含著眼淚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從那以後,媛媛的成績更是一路下滑。

卡爾·威特在《兒童早期教育》中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卜,但往往是父母親手扼殺了天才的幼苗。”“讓孩子幸福,你就必須處於幸福狀態,讓孩子自信,你必須自己的自信。”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並不是正麵鼓勵孩子,而是抓住孩子的一點小小的錯誤,就聲色俱厲地批評,其實這是很不對的。孩子幼小的心靈可以更多地承載誇獎和掌聲,往往很難承受一點點的批評,這會使他在內心建立起的信心和勇氣很快倒塌。據調查,在社會上取得相當成就的人,在孩提時代是常常受到家長的表揚的。反之,孩子在童年及少年時代若缺少父母的讚揚,那就可能影響其個性的發展,容易成為一個缺乏自信的人,成為一個怯懦的人,或者成為怪僻的人,嫉妒或仇視他人的人。那些步入歧途的孩子,多是年少時很少得到父母的讚揚,經常受到父母的訓斥與責罵的孩子。

有些父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找孩子的毛病。這樣做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增加心理負擔,心理扭曲,自信喪失殆盡,而且容易自暴自棄、自怨自憐,從而喪失做事情的勇氣。遼寧省一家實驗小學的校長曾立下一個規矩:老師不準說學生笨。教師又照此給家長立了個規矩:父母不能說孩子笨。孩子自我評價能力很低,往往將父母或老師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標準,於是,被說成“笨”的孩子就會朦朧地認為自己笨。隨便給孩子戴上一頂“笨”的帽子,就會很可會挫掉他們的信心和勇氣,禁錮他們的思想與行動,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朱先生有一個8歲的小孩,聰明活潑,就是比較貪玩,每天放學後總要先盡興地玩耍,直到玩得滿頭大汗才去做作業,作業也寫得特別潦草,常常出錯。朱先生為此很生氣,幾乎天天批評他,可孩子總也改正不了貪玩的毛病。有一次,在外地做教師的姨媽過來了,姨媽看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好,趁他回家拿玩具的工夫,邊替他擦汗邊對他說:“你跟小夥伴們玩得真不錯,很團結,還知道讓著別人,真是個好孩子。你能不能先和小夥伴們一塊做完作業再玩?做完作業再玩,不是玩得更開心嗎?”孩子很懂事地點點頭。從那以後,這孩子每天總是先做完作業,然後再去玩。

為什麼會這樣就很有效呢?是因為姨媽發現並抓住孩子能團結人、知道謙讓這一積極因素,給予充分表揚,使之受到了激勵,然後,加以引導,最終讓孩子改掉了壞習慣。賞識,是鼓舞孩子樹立信心、勤奮進取的法寶,是提高孩子上進心的動力,也是父母充分挖掘孩子潛能的一種無形的力量。

周弘說過:“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孩子害怕困難,往往都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確實能力較弱,天賦較差,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但要盡可能符合孩子的實際水平,還應給孩子以具體指導與幫助。當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後,要立即給予肯定,不管這事多麼小,多麼微不足道。

記得和孩子商量

點到為智

父母遇到事情與孩子共同商量,不僅可以實現兩代人良好的溝通,還可以培養孩子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那麼他就能勇敢的麵對任何困難與挫折。

兩代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學會商量。父母遇到事情與孩子共同商量,不僅可以實現兩代人良好的溝通,還可以培養孩子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那麼他就能勇敢的麵對任何困難與挫折。

“你們為什麼不問問我願不願意?”當英英聽說要把自己送到姥姥家寄養半年的時候,大哭著質問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