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言行
點到為智
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一方麵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麵也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從而變得膽小懦弱。
父母有引導孩子之責,但更須有尊重孩子之意。不管父母如何不自在,“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值得提倡的心態和方法。
我相信各位父母都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希望自己工作時不會受到幹擾,努力時沒有障礙,需要朋友幫助時他們能及時出現。同樣,孩子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即使對很小的孩子也要尊重,給孩子個人自主權,以便在自由的環境中完善孩子的個性。
但是,通常我們的許多父母並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明知孩子模仿的本能強大,他們很崇拜自己的父母,但有些父母還要強迫他們順從,甚至態度粗魯。比如當孩子不想做某事時,總是強迫他們去做。
老師發現月月最近變了,以前活潑開朗、上課勇於發言的她,現在卻變得沉默寡言,膽小怕事,總是一個人發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老師經過細心的了解,才知道了月月突然變得膽小怕事、不愛說話的原因。
在以前,月月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把學校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說給父母聽,可月月的爸爸是個對孩子要求很嚴格的人,他把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月月身上,希望月月將來能考上好學校,出人頭地,因此,對月月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覺得月月說這些話簡直是在浪費時間,每當月月興高采烈地說話時,爸爸總是會打斷她:“每天回來隻會說這些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去做作業!”
特別是有一次,月月說學校裏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爸爸突然說:“說了你多少次了,讓你別說這些廢話,你還說,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月月一個字也不敢說了,趕緊回到自己房間裏去了。
慢慢地,月月在家裏話越來越少了,而爸爸也不讓她出去玩,每天放學後她就隻好悶在自己的房間裏,久而久之,她的性格也就變了,變得沉默寡言,膽小怕事了。
可見,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言行,時間久了,不良的影響就會表現出來。因為對於一個已經有自我主張和能力的孩子來說,讓他乖乖地“聽話”是一種痛苦。孩子一旦有問題,有些父母總愛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輕則嗬斥重則打罵。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視,隻好將委屈和不滿埋藏在心裏。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麵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麵也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從而變得膽小懦弱。
對於生命,我們知道得不多。孩子能夠成長起來是借助一種神聖的力量,在這個奇妙的過程中,父母隻能做輔助性的幹預,父母在提供了這個生命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的幫助之後,必須充滿敬意地看著孩子成長。
“母親節”的前一天晚上,一位母親邊換衣服邊問孩子今天在學校表現怎麼樣,他回答說很好,然後從書包裏拿了一幅畫遞給我:“媽媽你看。”這位母親接過畫一看,原來畫的是一個媽媽拉著一個小孩的手,周圍還畫著樹、花、小鳥,看上去很不錯。母親便隨口問道:“這是什麼時候畫的?”孩子回答:“是上數學課的時候,我……”孩子一句話還沒說完,母親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大聲斥責道:“什麼,上數學課你不好好聽課,在下麵畫畫,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說!”孩子的眼圈立刻有些紅了,呆了一會兒,小聲說:“是數學老師讓我們畫的,明天是‘母親節’,老師讓我們每人給媽媽做一張賀卡。”
母親頓時覺得自己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不分青紅皂白就劈頭蓋臉地訓孩子,看著孩子委屈的要哭的樣子,那位母親心連忙把孩子抱在懷裏,輕輕拍著他的背,對他說:“對不起,孩子,是媽媽錯了,媽媽沒了解情況,不應該訓你,請你原諒媽媽吧!”孩子流著眼淚點點頭。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一段時間,但每次想起這件事都會讓那位母親深深地自責。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也有表達內心感受、闡述自己看法的自由。試想一下,如果是我們自己,話沒有說完就被別人打斷,我們是不是會覺得自己的尊嚴被侵犯了?我們還會有說下去的願望嗎?
做個好的傾聽者
點到為智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傾訴要多一點耐心,不要急於打斷孩子的話,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問題解決了,那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也就增強了。
一位年輕的媽媽是個急性子,平時見孩子說了什麼錯話,做了什麼錯事就要批評責怪,但最後的效果都不佳。有一次,她因聲帶有病,動了手術後有半個月不能說話。而她在不能說話的日子裏,卻發現了用心傾聽孩子說話的好處,掌握了與孩子“溝通”的訣竅。
一天,她上小學的女兒放學回來衝媽媽大聲地叫道:“我恨死數學老師了,我明天再也不去上學了!”媽媽一聽,當時很想訓斥她幾句,但她不能說話,隻好等著看孩子下一步怎麼辦。
過了一小會兒,女兒怒氣稍解,伏到媽媽的大腿上說:“今天,數學老師在課堂上提問題,讓我答。我沒說對,老師當場批評我,挑我的毛病。結果,所有的同學都笑話我。真是丟死人了……”媽媽本想勸告孩子不該怪老師批評,但她不能出聲,隻有讓自己和孩子都安靜了幾分鍾,自己不由得想了想女兒的心情,似乎明白了孩子也需要宣泄,而並不需要家長再忠告一番,他需要的隻是一個傾聽者。
過了一會兒,女兒從媽媽身上跳下來,去做功課去了。孩子恢複了正常情緒,媽媽也就放心了。第二天,孩子照常去上學。
這位年輕的媽媽因不能出聲而靜聽,為什麼比平時動不動就批評責怪更管用,就是因為她的耐心傾聽使孩子吐露了心裏話。許多時候,孩子傷心、煩惱,有什麼心事,隻需要父母聽他訴說,隻需要稍加點撥,並不需要時時處處受教育、被指正。即使孩子的想法和態度有問題,也不必大驚小怪,仍要先做忠實的聽眾,你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有資格開導孩子。這個道理,對於父母來說,應當是親子溝通的重要的一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父母要想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首先一定要專心。父母在聽孩子講話時,必須要集中注意力。父母應選擇一天中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與孩子交流,這樣才能夠做到專心聽孩子說話。在這個時間,不要做飯、燙衣服和做別的一些家務活,關掉電視和忘掉電話及其他分心的事。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與他們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隻用幾分鍾,也能讓孩子的心靈得到宣泄。
兒子:媽媽,我不想上學了,因為全班的同學都欺侮我。
媽媽:全班的同學都欺侮你?
兒子:是啊!我跟小新借筆用,她都不肯借給我。
媽媽:你是不是覺得很有沒麵子?
兒子:珍珍和我賽跑輸了,就說我偷跑。其實我根本就沒有偷跑。
媽媽:嗯,還有嗎?
兒子:老師叫我登記才考勤,他們就說我是馬屁精。
媽媽:是嘛……
兒子:我寫的作文被老師貼在民牆報上,林林就說我是抄來的。其實,我根本就沒有抄。
媽媽: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那怎麼辦?
兒子:其實……也沒有啦……不是全班啦……
媽媽:有一半的同學在欺侮你?
兒子:也沒有那麼多啦!
媽媽:至少有10個同學欺侮你吧!
兒子:哪有?我這次當選三好學生,班上全數通過呢!
媽媽:哦……
孩子:其實就隻那3個人啦!因為他們嫉妒我的功課比他們好!可是……也還好啦!上次小新還請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腳痛,林林還幫我買了午餐呢!
對孩子的訴說父母要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如果父母對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不但打開了通路,而且會使他們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們談論有關自己的事,孩子便會感到與父母在一起很親密。為了使孩子的談話持續下去,要用一些鼓勵的詞,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孩子。
無論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如何,表達的內容是什麼,父母一定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因為,隻有耐心地去聽孩子說話,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平等和尊重,他才會願意去表達自己,讓父母去了解他;而且,當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時,他會非常想找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來傾訴內心的委屈,從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則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應告訴他你不讚同他的什麼觀點,並說出理由。在提出反對意見時不要過於武斷,不應否定一切。即使孩子是在信口胡說,也要控製你的情緒,不要妄下定論,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父母還要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孩子在講話時,常常帶有主觀性,感情色彩很濃,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詞彙不豐富、邏輯能力不強。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用心聽明白孩子想要表達的內容,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在與孩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談話時,父母應盡可能地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語言,這樣你才會聽出弦外之音,才會真正地了解孩子想說什麼。
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影響親子關係、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方麵。所以,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不急於打斷孩子的話,那麼孩子遇到問題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問題解決了,那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也就增強了。
肯定一時,勇敢一世
點到為智
當孩子微小的進步得到父母的肯定時,會讓他在精神上受到激勵和鼓舞,這種積極的內心體驗會進一步增強他的信心和勇氣。
賞識教育的提出者周弘說:“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每個孩子的生命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賞識而來到人間的。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父母要學會用肯定和讚賞的態度來培養他的信心和勇氣。當他有了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或者作了一件十分不起眼的好事時,父母都應有所“表示”。當孩子微小的進步得到父母的肯定時,會讓他在精神上受到激勵和鼓舞,這種積極的內心體驗會進一步增強他的信心和勇氣,並由此產生繼續進步的願望。
周弘的女兒周婷婷雖然是個聾啞兒童,可是他不相信自己的女兒不能成材,因此他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在女兒剛開始學說話時,根據口型發音的婷婷說話有些古怪,她擔心地問爸爸:“我的聲音好聽嗎?”周弘笑著對女兒說:“你的聲音好像一串串珍珠,棒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