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學會用溫情打動孩子(2 / 3)

麵對孩子的“破壞”,有的父母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簡直就是個破壞狂,什麼東西到他手裏立刻變成廢品,弄得家裏都不敢隨便放東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難道破壞東西讓他很高興嗎?真不知道孩子的心裏是怎麼想的。”還有的父母,當孩子把家裏的東西拆得亂七八糟時,還給予批評、痛斥甚至是打罵。

對於孩子的“破壞行為”,的確會令父母頭疼,但作為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孩子的“破壞行為”,其實並不一定是在搗蛋。

一次,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來找他,告訴他一件自以為很痛苦的事:他的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新鮮玩具給擺弄壞了。

“您是怎麼處理這件事的呢?”陶行知問她。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頓,他討饒了!”說這話的時候,朋友顯得有點得意。

陶行知聽罷此言,不禁大聲地驚歎道:“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驚人之語嚇呆了,站在那兒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過了一會兒,等朋友平靜下來後,陶行知接著對她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這位朋友聽了陶行知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

陶行知建議他說:“不過,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理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這種行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現。因為年齡小,他們對各類陌生事物充滿新鮮、好奇,並身體力行,欲用自己的雙手探求這未知世界。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粗暴地幹涉孩子的探索欲。當孩子剛剛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擊的時候,他或許就會變得規規矩矩,但也會就此泯滅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甚至冒險的天性。

張肇牧從小聰明異常,從小學到中學,成績一直都非常優異,並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大學畢業後又被哈佛錄取。畢業後進入所羅門金融投資公司,年薪15萬美元。如果他工作夠5年,薪水將以幾何級數增長。張肇牧也許隻是平常人中的一個,但是他有一個富有愛心和智慧的母親,在母親這位人生第一位老師的培養下,張肇牧才能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有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裏,剛走近廚房,就聞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從來沒有聞到過。

張肇牧正在廚房裏,他看見了媽媽,就趕緊用身子擋住後麵的一個大缽頭。媽媽過去一看,濃烈的怪味正來源於這個大缽頭中的東西。

原來,淘氣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醬油、醋、料酒、麻油、番茄醬等等,凡是瓶裝的液體流質,統統都倒在一起,調成了黑糊糊的一缽。媽媽頓時火冒三丈:“你什麼不能玩啊?為什麼這麼淘氣啊?”

張肇牧低垂著頭,怯怯地說:“媽媽,我想配一種藥水,讓蚊蟲一叮就自己死掉。”

盡管這頓晚飯弄得媽媽前所未有地手忙腳亂,但是並沒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語也沒說一句,孩子雖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蘊涵著的創造欲是極為可貴的。

其實,孩子愛搞“破壞”屬天性使然,是其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他們不是故意去破壞一個東西,而是因為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這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件東西的構造”,“他在尋找玩具裏麵是否有有趣的東西,因為從外觀上玩具沒有一點使他感興趣的地方。”

比如他把鬧鍾拆開了,是想看看裏麵有什麼東西,為什麼它的指針能走動?又如他拿把剪刀把媽媽買的新衣服給剪壞了,他是想看看剪刀的用處,體會一下剪東西的樂趣。有時候,也是因為好心辦了壞事。比如有的孩子見金魚缸裏結了一層薄冰,怕金魚凍死,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裏;看到鹽有點髒,把鹽放在淘米籃裏用水淘……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新奇的念頭,於是他會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

因此,父母不能輕率地將孩子的某些違規行為定性為“破壞”,而應該真誠地相信每個孩子都懷有良好的願望。同時設法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實的需求和動機。愛迪生曾經說過:善於創造的人,往往具有一個奔馳的腦筋。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孩子“破壞”失去的隻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思考、創造和勇敢精神。

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

點到為智

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孩子“破壞”失去的隻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思考、創造和勇敢精神。

心理學家指出,對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他們在進行“創造性”的破壞活動時,千萬不要因其行為和結果的幼稚、離奇而嘲笑或幹擾,而應給予足夠的鼓勵和勸導,從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創造”活動。

為了解決及時把握時間的煩惱,小強的父母買了一塊高檔的石英鍾,往書桌上一擺,屋子裏竟像是多了幾隻鳥兒,悅耳的報時聲,令一家人的眼睛都不由得為之一亮。小強歪著個腦袋不吭聲,小眼睛眯著,盯著那漂亮的石英鍾看了好大一會,笑笑,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一個周末,媽媽下班回來忽然發現桌上的石英鍾不見了,當時以為是小強的爸爸另有他用了,也就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小強的爸爸一回來,就問家裏的石英鍾到哪兒去了?這讓媽媽一愣,怪了,難道是家裏鑽進了小偷,可家裏的其他東西依然放得整整齊齊呀,也沒有覺得少了什麼,這石英鍾難道會自己會長了腿兒?爸爸呆在那兒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壞了,沒準是那小東西搞的鬼。他放學回家了嗎?”“不會吧,他要那東西做什麼?”

果然不出爸爸的所料,小強傍晚時候興衝衝地從外麵闖進來,二話不說就是一陣忙碌。爸爸問:“你搞的什麼名堂,作業做完了嗎?”小強頭也不抬,隻顧自己忙活,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早做完了。”平常習慣了兒子在家瞎折騰,父母都沒有往別處想,等到了兒子忙完了自己的發明創造,門上多了一個不倫不類但是能夠唱歌的門鈴,爸爸這才緩過勁來:“強強,你從哪兒弄來的製作材料?”

小強脫口而出:“我把牆上的掛鍾拆了。”爸爸一聽急了:“掛鍾呢,你放哪兒去了?”兒子從爸爸的眼神裏,這才感覺自己闖了禍,慢慢騰騰地領著爸爸走進了自己的小臥室,那個價值200多元的掛鍾此刻早成了一堆零件,被大卸八塊了。爸爸氣得手不由得高高地舉了起來。媽媽聞聲趕來,很快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便一把拽住了爸爸的手:“先吃飯吧,等一會再說。”

吃飯的時候兒子做了檢討:“上周上自然課時,老師講了一些小製作,我覺得做隻門鈴挺好玩的,材料不夠用,我就想到了石英鍾,原來想做好門鈴用上一段時間再將石英鍾重新裝上,誰知道……”兒子說不下去了,眼裏盈滿了淚水。

看著兒子,爸爸隻是用力摸了摸他的小腦袋,什麼話都沒有說。

對於孩子的破壞行為,父母常常怒不可遏,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頓,但如果父母從孩子的角度來想想,他這樣做隻不過是為了認識事物和了解事物,所以就不能夠簡單地懲罰孩子,而應當鼓勵孩子。鍾拆壞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再把它裝上。縱觀世界創造人類文明成果的傑出科學家們,他們大多從小就開始動手創造,雖然有的行為被父母視為“破壞”,讓父母頭疼,然而就是這些淘氣的“壞”孩子,長大後卻憑其從小養成的勇於思考的習慣,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天中午,一位爸爸回家後發現桌子上、床上零亂不堪,到處擺著玩具的零部件。坦克、飛機、火車等玩具已慘不忍睹,隻剩下了空空的殼兒。“你怎麼把我買給你的生日禮物全拆了?”爸爸的火一冒就上來了,這才玩了幾天啊!玩具飛機還是自己從海南帶回來的,花了上千元錢。

女兒被爸爸的臉色嚇的戰戰兢兢,央求著爸爸:“爸爸,給我10分鍾,我就能把它們裝成原來的樣子。”爸爸說那你現在裝給我看,心裏想,這麼多令人頭疼的東西,看你怎麼裝。

女兒將那些零件分門別類,小心分開,然後一絲不苟地組裝起來。不到10分鍾的工夫,那飛機、火車、坦克就都恢複了原來的模樣。爸爸試了試,驚喜地發現,那火車原先跑起來哢嚓哢嚓地喘氣,現在那雜音居然消失了,飛機飛起來也比以前輕巧了許多。

爸爸大喜,原來女兒不是瞎折騰,真的學到了一點名堂。看到爸爸笑逐顏開的樣子,女兒那顆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從那以後,爸爸就不去管她了。隻是要求她再拆東西時,別亂丟亂放,注意擺放整齊有序。又提醒她:“你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習,拆玩具搞創造那是你的業餘愛好,記住,必須在做完家庭作業的前提下,你才可以忙那些事。”女兒鄭重其事地點點頭,果然以後拆得東西再多,零亂的場麵也看不到,成績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學校開展小發明小創造活動時,女兒還摘取了全校冠軍的獎牌。

對於孩子“破壞”行為,父母首先要對孩子有寬容的心態,因為破壞的過程也是個學習的過程。不要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等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因為父母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勇於探索的精神。

其次,父母應該盡可能地鼓勵並且參與進來,因為孩子“破壞”的過程,是一個手、眼都在活動的過程,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培養孩子勇於創造的能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所以,當父母看見孩子把機器人拆了,應該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機器人裏麵是什麼啊,怎麼會動的啦?”引導、幫助他一起尋找結果,然後再跟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恢複原樣。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破壞”———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的滿足。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拆拆東西,看起來是破壞,其實那裏麵醞釀著孩子的靈感,發明創造意識也許正在默默萌芽。當看到孩子將房間搞得一團糟,玩具被拆得七零八落,正丟在一旁時,做父母的切不可莽撞冒失,大發雷霆,將孩子創造性的靈感扼殺,而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他們善於觀察、勤於動手、樂於思考、敢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