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教孩子勇敢
點到為智
如果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打罵,時間一久,這種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自古以來,我國的家庭教育都奉行“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教育”的訓戒,把“打罵”作為一種教育孩子和懲罰孩子的手段。結果使一些孩子幾乎都是在指責和漫罵聲中成長;有的孩子還不時地忍受著父母施予他們的罰站、罰跪或者毆打等體罰。誠然,父母打罵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是錯誤的言行,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打罵是壓力教育,對孩子來說,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更何況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柔弱的,打罵隻會使他們產生懼怕,引起自我防護的叛逆心理。打罵不但不能喚起孩子們的良知,而且還侮辱了他們的尊嚴,也嚴重地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一個5歲的男孩被父母送入了全托幼兒園,雖然他在園內活潑、好動、合群,但因為他十分想家,於是在某天上午,趁老師不備,溜出校門回了家。在家門口,他高興地呼喊正要去上中班的媽媽,卻沒想到遭到了媽媽的一頓數落;隨即父親從也從公司趕回,又把他狠罵一頓。當時,他似乎還是無所謂的樣子,不一會兒,因為玩弄桌上的茶杯,後腦袋遭母親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閃到牆角邊,許久不能動彈,之後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車來壓死我了,把我的骨頭壓扁了”等等。第二天,他變得發呆及哭笑無常,見人就躲。數日後,他大聲叫喊“老虎來了,快走”,躲進了衣櫥,這時,父母隻得送他去住院治療。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尊嚴!孩子雖小,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做人的尊嚴。忽略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父母是不合格的。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和懦弱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和勇氣麵對生活和事業?孩子犯再大的錯,父母也不應用惡毒和刻薄的言語去責備,更不該用無情的拳腳來對付。況且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不過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我怎麼不能打他罵他?”沒錯,是你給了孩子生命,給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願的,養他是你的責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奴隸,你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尊嚴呢?靜下心來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打罵中成長,你會是什麼心情?孩子做了錯事,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難道你罵孩子“跟豬一樣笨”,再打他一頓,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些了嗎?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或用無情拳腳來傷他的心呢?
小麗不好好吃飯,媽媽哄了半天沒用。爸爸忍不住發火了:“再鬧別扭就把你送給別人!”小麗乖乖端起碗。以後,爸爸經常這樣對小麗。漸漸地,小麗變得心神不寧,怕見生人,膽子越來越小了。
人們認為罵孩子幾句,打孩子幾個耳光是教訓孩子,是必要可行沒什麼大不了的。打罵一開始的確會收到立即的效果,可是長久下來,孩子並沒有變得好些,有的甚至更壞了。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能夠達到教育目的的。父母打罵孩子,往往是出於一時衝動,然而,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後果。
曾有一位11歲的男孩獨自在家中玩耍時,不慎跌下3樓陽台,因害怕父母責罵,他強忍疼痛爬回了家。6小時後,家人將昏迷的孩子送到醫院,經檢查,孩子脾髒破裂,腹腔出血,男孩被推進手術室進行搶救。
手術室外,男孩的父親哭著說:“孩子上午沒有去上學,一個人在家。中午,我們回家見到他躺在床上,臉色蒼白,因劇痛流了一身的冷汗。當時還以為他生病了。”孩子麵對父母的盤問起初還是閉口不談,直到真的撐不住了才說出真相:昨日上午8時許,他在3樓的陽台上玩,不慎跌了下去,撞上二樓的雨棚後重重砸在了地上。他擔心父母責罵他,於是忍著劇痛爬上樓梯,爬回家裏。
後來,搶救的醫生表示,男孩脾髒破裂,傷勢嚴重,如果再晚一點送到醫院,可能就沒救了。
孩子受了這麼大的傷,仍然不敢對父母說出實情,正是因為害怕父母的打罵。可見,在平時的生活中,這位男孩已經對父母的打罵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感。如果孩子經常挨父母的打罵,時間一久,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在他人麵前時,也會因為害怕做錯了會招致父母的責罵,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是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變得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父母說一句“你笨得跟豬一樣”或“一點用也沒有”,他可能就會在心裏想:“我真是太笨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唉,我怎麼這麼沒用呢?”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如果經常說類似的話,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在今後的生活中,麵對機遇的時候,他可能因為不自信,還沒開始嚐試,就主動退縮了。
打罵孩子還會降低父母的威信。因為父母著急時聲色俱厲地說:“再這樣,我就宰了你!”然而他真的再犯了,你也對他無可奈何,不可能真宰了他,最多打他一頓。孩子慢慢摸清了父母的威脅,隻是嚇唬,並不會真宰了自己,於是就不再懼怕,甚至不以為然,你話說得再重,再怎麼打,他照樣與你作對,這時父母的威信已掃地,再也無計可施。
打罵還會逼著孩子說謊。有時孩子並不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隻知道這樣做又會遭到父母的打罵,於是不得不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過失。為了蒙混過關,就編出各種謊話,而且越編越熟練,張口就來,這樣成為習慣,長大也就難以改變了。孩子如果被打罵皮了,最後變得什麼都無所謂,弄到羞恥心蕩然無存的地步,那教育就更是難上加難。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毀,是很難重新建立起來的。
學會用溫情打動孩子
點到為智
棍棒下絕對開不出鮮花來,更培養不出勇敢自信的孩子來。作為父母,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並永遠摒棄這種教育方式。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孩子雖小,他也是人,也要麵子,也需要人格尊嚴,也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而不喜歡被打罵。要改正孩子的錯誤,應該讓其自己有所悔過,有改過自新的要求和願望。一味地責打,而不進行說理教育是永遠達不到這個目的的。孩子不讀書、不願讀書,打罵雖為一種懲罰手段,但更需要啟發和激發起孩子讀書的欲望、要求和興趣。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小時候聰明好動,對什麼事情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有一次,他為了試試自己的小斧頭是否鋒利,竟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父親得知後非常生氣,厲聲問道:“這是誰幹的?”
華盛頓看到父親的樣子,心裏非常害怕,站在一邊緊張地盯著父親。過了一會兒,他鼓起勇氣來到父親麵前,滿臉羞愧地說:“對不起,爸爸,櫻桃樹是被我砍斷的,我隻是想試試自己的斧子是否鋒利。”
父親看著自己的兒子,想了想說:“你不怕我知道了會打你嗎?”
這時,華盛頓勇敢地抬起頭說:“但是,無論如何我也應該告訴您真相。”
父親聽了華盛頓的話,怒氣一下子消了,慈愛地對他說:“親愛的,我很高興你對我講了真話,我寧願不要1000棵櫻桃樹,也不願你不承認錯誤。”
華盛頓從父親的眼神裏看到了原諒和期望,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華盛頓養成了誠實的品質,並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
?
愛孩子,首先要尊重信任孩子。即使孩子真的做錯了,也不要立刻以父母的權威加以斥責和打罵,應該耐心的引導,啟發,讓他們自己意識到自身的錯誤,應該用溫和的語氣要求或建議孩子:“你這樣做可能不對,你要不要聽爸爸(媽媽)的想法呢?”試想—下,如果華盛頓在向父親承認錯誤後,得到的是父親的一頓訓斥和暴打,那他以後還敢承認錯誤嗎?
“不打不成才”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觀念,也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指望幾頓斥責或痛打就可以把孩子調教好無異於天方夜譚,癡人夢語。打罵不是父母教訓孩子的武器,它不僅不能讓孩子“服帖”、“順從”,而且還可能會對孩子的一生都造成難以彌補的心靈創傷。作為父母,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並永遠摒棄這種教育方式。棍棒下絕對開不出鮮花來,更培養不出勇敢自信的孩子來。
一位母親為孩子穿好一身幹淨的衣服正準備享用午餐時,孩子卻被屋外的大雨吸引到外麵去了,他用力的在台階上跳著,全然不顧泥水濺在了自己幹淨的衣服上,並且高興地對屋子裏的母親喊著:“媽媽,快來看啊,我跳到月球上去了!”
母親看著渾身泥水的兒子,和藹的說:“孩子,你真了不起,可你在月球上餓了的時候別忘了回家吃午飯哪!”
這個孩子後來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叫阿姆斯特朗。
合格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運用提醒、支持、鼓勵和說服等教育方法。在孩子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父母給他們一個微笑,摸摸他們的小腦袋,拍一拍他們的肩頭,或者摟抱他們一下,都會起激勵孩子的作用,並且對他們良好的行為規矩的形成會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請父母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對他們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應從正麵去積極教育,使他們在健康和愉快的氣氛中茁壯成長。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隻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搞破壞”是孩子的天性
點到為智
父母千萬不要粗暴地幹涉孩子的探索欲。當孩子剛剛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擊的時候,他或許就會變得規規矩矩,但也會就此泯滅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甚至冒險的天性。
生活中,孩子們的破壞行為很多,拆、毀物品,屢見不鮮。剛給孩子買了個電動小汽車,可沒兩天卻發現已經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來穿著漂亮的裙子,孩子卻把她的裙子給脫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會看見孩子把鏡子打破了,卻努力地用膠水粘,想“破鏡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