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定居澳洲不久,兒子也來到了悉尼。兒子非常喜歡這裏的優美環境,但又不敢與那些金發碧眼的小洋人交流,原因很簡單,他們不僅在長相上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在語言方麵也存在著障礙。一天放學回家,兒子拿出了一張畫,遞給爸爸說:“爸爸,你看這個人像不像我?”天哪,嚇了爸爸一大跳,這哪是人,分明是鬼,說得確切一點,就是一堆白骨。
“小子,你為什麼畫這個?”
“老師讓我們畫的。”
爸爸對兒子的話一點都不信,他相信中國所有的父母都不會相信。但孩子的堅持誘發了爸爸要去學校看個究竟。
第二天一早,爸爸來到學校,踏進兒子的教室一看,著實吃驚不小!牆上掛滿了白骨圖。“爸爸,你看,這張是我。”兒子指著一張與他個頭差不多大的畫對爸爸說。
爸爸仔細觀察了這些畫,發現它們都各不同,都像是醫學院教學用的屍體解剖圖。為什麼要孩子欣賞這些呢?老師告訴爸爸說,這是她上“勇敢課”的教具。老師接著解釋道,澳洲的小學很重視基本行為訓練,與中國的教育相比,這種訓練建立在主動出擊上,不僅僅滿足於灌輸或讓孩子背誦“×要×不要”,而是讓他們從小去體會或實踐。
小時候,孩子鬧,大人就嚇唬:狼來了,鬼來了,膽子小的孩子立即會被鎮住。遺憾的是,這位爸爸沒有機會在澳洲作個調查,看看那些與牆上同名同姓的“鬼”撫摸、擁抱過的孩子到底有多少人不怕鬼。不過這位爸爸說了一件事,有一天晚上和兒子一起看電影,電影散場後,在與兒子回家的路上,自己問他,天這麼黑,怕不怕鬼?沒想到兒子很有學究氣地告訴自己,世界上沒有鬼,人死了隻留下屍骨。
教室裏掛的那些圖一直引起這位爸爸的思索。我們不一定要去學人家屍骨掛滿教室的做法,但多一點行為上的實踐對孩子今後的身心健康肯定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