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份的最後一天是西方的“鬼節”——萬聖節。這一天,孩子們都裝扮成妖魔鬼怪,或提著袋子,或挎上籃子,口中還唱著頑皮歌曲,大著膽子,在大街小巷到處討糖吃;而大人們也裝扮成鬼怪的模樣,獎勵膽大的孩子一些糖果。
商店是“小鬼們”光顧的主要場所。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古靈精怪的模樣,提著南瓜燈,到處亂竄,店家一般都會準備足夠的糖果如棒棒糖、泡泡糖和巧克力等分給孩子們,來“敲詐”的小鬼越多,表明店家越受歡迎。互相到鄰裏家討要糖果,也是孩子們的討糖路線。有點像中國鄉村過春節時,孩子們互相串門拜年。一般的家庭都會準備各種各樣的糖果,等待孩子們“不給糖就搗亂”的上門招呼。
去那些放得開的搞怪家庭,孩子還真是需要足夠大的膽子,否則真會被嚇一跳。比如,在敞著口的棺材裏會躺著個真人大小的“死屍”,等小孩子好奇地走近去看時,“哇!”的一聲“僵屍”會張開血盆大口坐起來。
由於這一天可以盡情地瘋狂搞怪,哪怕是出格得讓人難以忍受,也不會有人責難孩子們的惡作劇。有的會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的會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
同樣的,有些華人家長們也入鄉隨俗,也會帶著孩子和他們的華人小夥伴去挨家挨戶敲門討糖。他們也想趁著萬聖節討糖娛樂,鍛煉孩子的膽量,讓他們學會大膽與人交往。
但也有一些華人對此“敬而遠之”。因為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國文化中,“鬼”是忌諱,死亡更是一種禁忌。人們還不習慣跟“鬼”開玩笑,更不習慣活人“裝神弄鬼”。他們認為,孩子年齡小,心理沒有承受能力,晚上會做噩夢。入鄉隨俗的同時也應考慮到中國國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
在西方文化中,生與死被視為大自然的規律,死並不可怕,“鬼節”是可以慶祝的節日。為了節日的好玩有趣,增加節日氣氛,同時讓小孩子從小不怕鬼,即使是年過6旬的老太太,也會裝扮成“幽靈”,惡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