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範疇理論對大學生四級翻譯要求的啟示
考試研究
作者:李慧
摘 要:原型範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其最典型的成員是原型。具有認知功能的範疇理論包括上位、基本和下位三大範疇,其中基本層級對人類的認知起著參照點的作用。原型範疇理論的這些特征,有助於指導大學英語的四級翻譯。
關鍵詞:原型 範疇理論 大學英語四級翻譯
1.經典範疇理論和原型範疇理論
學術界關於範疇的認識,主要分為兩大理論體係:經典範疇理論和原型範疇理論。源於亞裏士多德對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的形而上學的區分的經典範疇理論認為:範疇是一組擁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包含以下基本假設:(1)範疇是由一組充分必要特征合取來定義的;(2)特征是二元的;(3)範疇有著明確的界線;(4)同一個範疇的所有成員地位相等。顯然這種範疇觀有不完善的地方,隨著人們發現很多概念範疇和語言範疇不是傳統的經典範疇理論所能概括的,針對經典範疇理論的缺陷,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通過對game的研究,論證了範疇邊界的模糊性、中心與邊緣的區別,以及隸屬度的差異,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Rosch,Labov和Lakoff都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進行了實證研究,證明了在範疇化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原型”,並提出了原型理論。原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經典範疇理論的種種假設,是對傳統語義觀的突破。該理論認為:範疇的成員不需要滿足一係列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是憑借其典型特征,範疇成員之間有典型和非典型差異和隸屬程度差異,並非所有成員都具有同樣的代表性;原型範疇呈現出家族相似性結構,原型是範疇成員中的中心代表,非典型成語根據其相似性被賦予不同的地位;原型範疇的邊緣是模糊的。如依照傳統的語義觀,對“鳥”的定義為:凡是有翅膀的、能飛的、有羽毛的、會叫的等都可以進入“鳥”的世界,但對“鴕鳥”、“企鵝”之類的認識就無從下手。1971年,Rosh對鳥的範疇的分析得出“robin”是鳥類家族中的典型成員,打破了經典範疇理論中的認為範疇成員之間不存在程度的問題,從而揭示了原型是範疇的代表,是某一範疇在大腦中的最佳實例的存在,也是人們感知某一範疇的參照點。這就是著名的基本層次範疇理論,基本層次範疇是典型的原型範疇,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以基本層次範疇為中心,範疇還可以向上發展為上位範疇,向下發展為下位範疇。上位範疇依賴於基本層次範疇,且物體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屬性都來自基本層次範疇,因此又被稱為寄生範疇。下位範疇也是寄生範疇,它是在基本層次範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細致的切分。
2.大學生四級翻譯要求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翻譯方麵的基本要求是學生“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英漢譯速為每小時300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250個漢字。譯文基本流暢,能在翻譯時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要實現此目標,教師應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傳授翻譯技巧,在課文講解中把翻譯技巧與翻譯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課後留一定的翻譯作業,也可讓學生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文章。
3.翻譯原型觀
國內外不少從事翻譯研究工作的學者將原型範疇理論引入翻譯研究中,Neubert Albrecht最早采用原型的方法對源語語篇進行分類,而Snell Hornby則采用原型的方法對目標語語篇進行分類,她建議采取一種以連續體(cline)各點上動態變化的原型為基礎的格式塔整體理論原則來替代古老的二元劃分(dichotomy)和經典範疇觀。Snell Hornby還提出打破文學翻譯、普通語言翻譯和專門語言翻譯的界限,因為它們並非相互排斥的範疇。Tabakowska(1993)認為語言學翻譯研究與文學翻譯研究之間的嚴格區分純粹是人為的,兩者完全可結合起來,運用認知學理論模式可為這種結合提供一個平台。Halverson(王仁強,章宜華,2004)研究證明“翻譯”的確是一個原型範疇,體現出原型性、邊界模糊性,範疇成員間表現出隸屬度差異,好的翻譯非常接近一個文化中特定時期對翻譯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認識文本的整體性,即格式塔,翻譯以另一種語言再現原文的內容和形式,翻譯的原型就是源語語篇的語義內容,而目標語文本中的原型就是與源語語篇內容與形式最對等的語篇。翁顯良(1983)把翻譯比作作畫,以形傳意,貴在氣韻生動,文學翻譯要求意足神完,不在乎詞句一一對應。繪畫的技法多種多樣,同一人物、同一姿勢、同一表情,一百個高明的畫家可以創作一百幅惟妙惟肖的畫像;即使是同一畫家,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技法畫出不同的肖像,這些肖像,彼此相似又不相似。同理,一百個譯者的作品同原文可以相似也可不相似,譯本之間也可相似和不相似,相似的是內容,不相似的是形式。不同的翻譯文本間是一個連續體,彼此邊界是模糊的。
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即進行文本轉換的過程中,譯者對源語文本的解讀就是建立原型的過程,因為譯者總是在尋求與源語文本最具典型的譯文文本。在對源語文本認知的過程中,即原型轉換的過程中,譚載喜(2011)認為:“傳達出源文本各個層麵的意義,沒有對源文本進行任何增、刪或篡改的理想翻譯,雖然在具體的翻譯現實裏並不存在或難於找到,在抽象層麵它卻是存在的。這種理想的、存在於抽象層麵的翻譯,具有明顯的參照功能。”由於英漢兩大民族間的文化和認知方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範疇分類係統上有極大的不同,漢語的某個範疇不一定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物,因此在進行漢譯英的過程中,必然發生兩種語言在範疇上的層級錯位。能原型範疇理論告訴我們,範疇體係內的成員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具有很多共性,人類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有很多體驗是相似的,因此,借助家族相似性原理,我們可以在譯語文本中找到與源語文本相匹配的概念,可見翻譯也是對源語文本再次範疇化認知的過程。在具體的翻譯中,可以讓學生意識到不同語言間範疇的差異性和可譯性,充分調動各自的範疇體係,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下麵通過具體實例講解如何提高學生的翻譯技巧和翻譯能力。翻譯能力是掌握目標語知識、文本類型知識、原語轉換所需翻譯策略和技能知識、現實世界知識及對比知識等不同類型的知識,並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在翻譯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翻譯實踐而言,為獲得所需的翻譯效果,譯者應具有翻譯的情境性意識,能夠適應被動變換的新場景,同時能夠從創造性的角度處理變化中的場景,改造和重組譯文。因此,翻譯能力的獲得僅僅靠語言能力是不夠的,翻譯教學不應僅僅是語言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翻譯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應成為當前翻譯教學的基本思想(王築昤,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