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原型範疇理論對大學四級翻譯的啟示
4.1格式塔認知原文
前文中提到Snell Hornby建議采取一種以連續體(cline)各點上動態變化的原型為基礎的格式塔整體理論原則來替代古老的二元劃分(dichotomy)和經典範疇觀。格式塔整體理論的核心就是:不同通過各部分的分析來認識整體,整體功能大部分之和。即我們認識事物時,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再深入把握各部分。同理,學生在漢譯英時,首先應從整體上把握原文的整體意象,這樣在譯文中才能創造出完整的意象。(薑秋霞、權曉輝,2000)如果從局部出發,處理不當,譯文的整體畫麵受到損害,意象便會支離破碎,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如2014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之一:
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早就認識到讀書對於國家的意義。有些教育工作者2003年就建議設立全民讀書日。他們強調,人們應當讀好書,尤其是經典著作。通過閱讀,人們能更好地學會感恩、有責任心和與人合作,而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養這些基本素質。閱讀對於中小學生尤為重要,假如他們沒有在這個關鍵時期培養閱讀的興趣,以後要培養成閱讀的習慣就跟難了。
從整體上就可得知這是一段關於“閱讀”的文字,總共6句話,在具體翻譯的時候,就要化整為零,進一步翻譯6個句子,找到各自的主幹,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4.2原型範疇理論認識漢英句式
語言學家們按照語序、基因相似和地區把語言分為三大類,其理據就是不同的語言間具有範疇相似性。根據語序的分類,漢英兩種語言典型的基本句式為“主語+謂語+賓語(SVO)”,這個共同的句式反映了兩大民族對世界的感知是相同的:施事者發出一定的動作作用於受事者。由於兩大語言有相同的基本語言句式,就使得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成為可能。如2013年12月英語四級第一套試題的快速閱讀:
A law passed in 2007 allows many students to cap their loan payment at 10 percent of their income and forgive any balance after 25 years.(2007年通過的一項法律容許學生將他們的所償還的貸款限製在收入的10%以下,並且免除25年後的餘額。)
漢英兩大語言在句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原型範疇理論指出範疇的成員憑借其典型特征有典型和非典型差異和隸屬程度差異,並非所有成員都具有同樣的代表性;原型範疇呈現出家族相似性結構,原型是範疇成員中的中心代表,非典型成語根據其相似性被賦予不同的地位;原型範疇的邊緣是模糊的。因此,可對各自非典型句式進行翻譯轉換,隻是要在轉換過程中盡量找出與其意義和功能最相似的翻譯。兩大語言間在句式上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1.漢語隱形,即連接詞很少出現或不出現,體現為意合(parataxis);英語顯性,即連接詞出現,體現為形合(hypotaxis)。如:在這一年半中,她抄寫、背寫英語單詞的紙,累起來可達桌子高。
In that year and a half,the paper on which she had copied English words or written them down from memory,if stacked up,could reach the table from the floor.
2.漢英兩種語言當中都有主動和被動兩種語態。在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要遠遠高於漢語,如果一味按照漢語原句的語態來翻譯,就會使譯文顯得十分別扭。根據原型範疇理論,SVO是典型的漢英語的基本句式,但OVS在英語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被動句幾乎成了一種表達習慣,範疇成員間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因此漢英的主動語態翻譯成被動語態也成為可能。對2013年12月英語四級第一套試題翻譯中的一句:中國的一位帝王於五千多年前發現了茶,並用來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