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署名同學答案:
(1)異:秦朝地方官吏由君主直接任命,而古羅馬官員由公民選舉產生。
秦朝時人民犯罪即被處死,而羅馬公民犯罪後擁有辯護的權利。
秦朝的法律製度由皇帝製定,而羅馬則由議會審議製定。
同: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都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
(2)抵禦外敵,防止周邊外敵入侵。
彰顯自身國力,維護自身統治。
劃定疆域範圍。
(3)關係:古代羅馬文明中包含希臘的文明。
貢獻:
古代秦朝:建立中央集權製度,為後世所沿用;地方設郡縣,建立郡縣製度;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
古代羅馬:製定羅馬法,對世界古今法律製定都有借鑒意義;陶片放逐法;建立議會製度。
存在問題:三位同學的答案與所列參考答案大相徑庭。具體而言:吳同學答案組織有以下不足:用詞不夠精練、準確;答題時未認真審題;羅列知識點呈現碎片化特征,不成體係;基本史實把握不準;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化傾向等。曹同學答案組織形式新穎,讓閱卷教師眼睛為之一亮,但答案組織暴露了審題草率與馬虎;基本史實把握不牢,時間順序錯亂;答案組織形式條理清晰,但答案內容有諸多瑕疵,影響得分。未署名同學答案語言組織較精練;基本史實把握不夠牢固,在知識體係結構上稍顯缺失。
三、教學補救措施
針對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我認為教師在以後教學中應采取相應應對措施以避免類似問題重現,以求實現教學相長,不妥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第一,教師應教會學生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在審題環節:可培養學生“先審問題”,找準“關鍵詞”,以做到“有的放矢”;再審材料,審清材料出處,找準與教材知識聯係,審清材料內容找出核心詞。在思考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密切聯係設問與材料、教材之間的聯係。在組織答案環節,教師可提高學生語言的精準化程度,注意組織答案的條理性、層次性與客觀性。
第二,教師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曆史觀與價值觀。曆史觀即人們對曆史總的看法與根本觀點。曆史觀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強化訓練,教育學生理性分析曆史事件、曆史人物與曆史現象,形成客觀、全麵、科學的曆史觀與價值觀。
第三,教師應教會學生精讀課本。精讀課本是高三第一輪複習的必要舉措。精讀課本即讀懂課本的所有知識,包括目錄、前言、學習建議、曆史縱橫、學思之窗、本課要旨、本課測評、學習延伸、模塊鏈接、注釋、圖片及解說等,學會理解教材、運用教材,進一步挖掘教材。課本知識是基礎,是實現知識遷移與轉化的首要前提。
第四,教師應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與體係。完整的知識框架與體係是培養學生條理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是學生提升認識的必由之路。教師在複習過程中宜與學生一起完成知識的構建,厘清知識的層次,解決學生答題時知識呈現碎片化和次序混亂的問題。知識結構的問題可以通過“前言課”的教學、“導言課”的教學或“目錄課”的教學進行,有關此問題的解決可做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理性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多從教師與教學的環節找問題並積極尋找解決途徑,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與學生一起製定應對措施,實現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