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劍(2 / 3)

<36>湛盧: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杜甫《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另: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晉。左太衝《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瀘。”相傳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盧、純鈞、勝邪;其小者有魚腸、世闕。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而得名。一作“冗盧”。

<37>魚腸: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參見“湛盧”條。

<38>蟠鋼:“魚腸”劍之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魚腸即蟠鋼劍也。”亦稱鬆紋劍。參見“魚腸”條。

<39>鬆紋:古代名劍“魚腸”之別稱。《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鬆經緯度。”

<40>巨闕: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荀子。性惡》:“闔閭之幹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參見“湛盧”。

<41>純鈞: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參見“湛盧”。

<42>純鉤:古代寶劍。“純鈞”之異名。《淮南子。修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團犀甲。”參閱“純鈞”條

<43>淳鈞劍: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煉。《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亦名純鈞劍。

<44>燕支: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幹勝、墨陽,並稱名劍。”

<45>蔡愉:古代名劍。參見“幹勝”條。

<46>畫影: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47>騰空:傳說中古代部族道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參見“畫影劍”條。

<48>軒轅劍:古代名劍。《名劍記》:“軒轅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49>啟劍:古代名劍。相傳為夏禹之了啟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對庚戍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麵。麵文為星辰,背記山月日月。”

<50>夾劍:古代名劍。傳說殷帝孔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鑄一劍,銘名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雨。

<51>太康:古代名劍。以此劍造於殷帝太康在位時,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麵,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52>定光:古代劍名。傳說殷帝太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53>含光:古代名劍。春秋時衛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54>承影:古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麵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文苑英華。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55>宵練:古代名劍。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練”。

<56>夏禹劍:古代名劍。傳說為夏朝大禹時所鑄。《名劍錄》:“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麵,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57>銅劍:古代劍名。以銅鑄成。《刀劍錄》:“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58>錕鋙:古代名劍。《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之劍……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注:“昆吾,龍劍也。”

<59>輕呂:古代名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60>鎮嶽尚方劍:古代名劍。相傳為西周時期昭王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鎮嶽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61>掩日: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62>轉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三。

<63>懸翦: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把長劍之四。

<64>驚鯢: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五。

<65>滅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六。

<66>卻邪:春秋時期越王勾戰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七。參見“八劍”條。

<67>真剛: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八。

<68>光劍: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69>吳王劍: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岩幽。”

<70>吳王夫差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9.1厘米,劍身寬厘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71>吳王光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72>吳越劍:古代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73>永用劍:古代名劍。《拳劍指南》:“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此刻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74>伍子胥劍: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台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時浮水麵,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75>必盧: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見“屬鏤”條。

<76>屬鏤: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幹勝”條

<77>獨鹿: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係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78>越王勾踐劍: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劍通體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