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劍(3 / 3)

<79>越州勾劍:指春秋時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發掘出五百多件東周至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劍尤為珍貴,是繼越王勾踐劍之後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國寶。這把劍通體長56.2厘米,以篆文鑄成的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劍”清晰而精美,可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媲美。

<80>步光:春秒時期越國名劍。《史記》:“越使大夫種言於吳王,曰:“聞大王將興丈義,因奉屈虜之矛,步光之劍。”

<81>扁諸:古代劍名。《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敗齊師於艾陵之上,還師臨晉與定公爭長。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注:“闔閭既鑄成幹將、莫邪二劍,餘鑄得三千,並號扁諸之劍。”

<82>時耗: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吳地記》:“扁諸之劍三斤,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

<83>長揚劍: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現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厘米,身長30.6厘米,寬2-2.6厘米,脊厚0.7厘米。

<84>長鋏:古代寶劍名。較-般劍為長。《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王逸注:“長挾,劍名,其所帶長劍,楚人名為長鋏也。王夫之通釋:“長鋏,劍也。”《戰同策。齊策四》:“居有傾,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兮’。”

<85>陽劍:古代名劍。《文選。匕命》:“楚之陽劍,歐治所營。”

<86>鹿盧:古代名劍。《宋書。符瑞誌》:“宋太宗為徐州刺史,出鎮彭城,昭太後賜以大珠,鹿盧劍,此劍是禦服,占者以為嘉祥。”

<87>定秦:古代名劍。相傳為秦始皇所鑄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始皇在位三十七歲,以三年歲次丁已,采北祗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書,長三尺六十。”

<88>誡劍:古代劍名。傳說為秦昭王稷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89>水心:古代名劍。《晉書。束哲傳》:“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

<90>赤霄:漢高祖劉邦斬蛇所用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

<91>斬蛇劍:又名“斬蛇”。漢高祖劉邦白蛇之寶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參見“斷蛇”條。

<92>斷蛇:古代劍名。《廣雅。釋器》:“斷蛇,劍也。”王念孫《疏證》:“《西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參見“幹勝”條。

<93>秀霸:漢光武帝劉秀所佩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光武)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94>分景:古代名劍。《漢武帝內傳》:“王母腰佩分景之劍。”

<95>崩劍:古代名劍。漢平帝所用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漢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96>神龜:古代名劍。漢文帝劑恒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二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97>隨侯劍:古代劍名。《漢書。郊祀記》:“又以方土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98>飛景: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一。曹丕《曹論》:“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浹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飛景。”一作“蜚景”。元倉子曰:“蜚景之劍,威奪百日,氣成紫霞。”

<99>流采: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二。參見“飛景”條。

<100>華鋌: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三。曹丕《典論》:“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彩,三曰華鋌。俱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勵以,飾以文玉,表以通犀。”

<101>孟德劍:三國時曹操所用之玉劍。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於幽穀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102>曹操對鋒利刃:刀式古劍。劍背貼護手處有篆文“曹操對鋒利刃”,故名。劍身長三尺二寸四分,寬約一寸二分,重一斤七兩,貼護手處鑄有三朵小花。劍鐓與護手皆嵌銀精鑄,其柄與護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東濟寧西關古墓中出土。

<103>珠劍:古代名劍。《南史。羊侃傳》:“魏帝壯之,賜以珠劍”。

<104>楊修劍:古代名劍。為漢末文學家楊修的佩劍。劍身長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楊修”二字,柄長八寸,重十四兩。便作圓環形,護手及劍柄、劍鞘均為木質,吞口為紫銅質。《紫劍指南》:“劍式極古,隱約為篆書‘楊修’二字。

<105>白虹: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晉。崔豹《古今注》:“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裏。”

<106>紫電:二國吳在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二。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琥庫。”參見“白虹”條。

<107>辟邪: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三。參見“白虹”條。

<108>流星: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四。唐。楊炯《楊盈川集。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鳥號明月弓。”參見“白虹”條。

<109>青冥: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五。參見“白虹”條

<110>百裏:古代名劍。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六。參見“白虹”條。

<111>千古劍:古代名劍。《萬劍錄》載:“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鋼鐵作千古劍,萬古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112>棠谿: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谿(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歎。怨思》:“執棠谿以刜蓬兮,秉幹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谿之劍,天下之·也。”亦作劍的代稱。

<113>楊家山鐵劍: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劍。係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後期墓出土文物。劍通體長38.4厘米,劍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

<114>七星劍:古代名劍。劍身近柄處飾有北鬥七星文,故名。《吳越春秋》:“伍子胥過,解劍與漁夫曰;“此劍中有北鬥七星文,其值百金。”

<115>蔥:齊桓公劍。《荀子。性惡》

<116>闕:薑太公劍。《荀子。性惡》

<117>錄:周文王劍。《荀子。性惡》

<118>曶:楚莊王劍。《荀子。性惡》

<119>辟閭:闔閭劍。《荀子。性惡》

<120>堅利侯:安祿山劍《古今注》

<121>奪命龍:蜀王建劍《古今注》

<122>蘭葉:《小知錄》引《山堂肆考》

<123>流黃、揮精:《小知錄》上元夫人劍《錦繡萬花穀》

<124>青萍:《陳琳。答東阿王箋》:“君侯體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幹將之器。”

<125>結綠:《李白。與韓荊州書》:“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

<126>靈寶劍:古代名劍。宋。沈括《夢溪筆談》:“錢塘聞人紹,一劍削十大釘皆截,劍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鏘有聲,複直如弦。古之所謂靈寶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