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解】

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緞,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

【故事】

劉秀借刀殺李鐵。

第四計以逸待勞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注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製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遊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裏。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裏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誌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裏,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麵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裏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第五計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原典】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注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央》卦。央,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辭說:“央,決也。剛決柔也。”決,衝決、衝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遊,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衝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故事】

多爾袞趁亂入關。

第六計聲東擊西

指表麵上聲言要攻打東麵,其實是攻打西麵。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原典】

敵誌亂萃①,不虞②,坤下兌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釋】

①敵誌亂萃:援引《易經。萃》卦中《象》辭:“乃亂乃萃,其誌亂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說敵人情誌混亂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預料。

③坤下兌上:萃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並為坤,坤為地。有澤水淹及大地,洪水橫流之象。

此計是運用“坤下兌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誌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按語】

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誌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誌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誌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故事】

韓信木罌渡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