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事技術,不但在兵器製造和使用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在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方麵,也有許多傑出的創造,成為中國古代軍事技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車技術成就
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戰車是指專為作戰使用的各種戰鬥車輛的總稱。它由原始社會晚期木板圓輪式陸上運載工具演變而來,除了輜重車和特種攻城車外,主要有商周車戰時代用來乘載士兵作戰的木質戰鬥車輛,以及宋代以後裝備各種兵器的戰鬥車輛。
據文獻記載,我國在遠古時代已有車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車使用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在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今河南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之戰中,就動用了三百乘戰車。到了春秋時期,戰車發展到鼎盛階段,千乘之國已不稀罕。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在城濮(今河南濮陽,一說今山東鄄城濮陽集)之戰中,雙方各出動了七百乘戰車。到春秋末期,有的諸侯國擁有戰車達四千乘以上。春秋戰國之際,雖然由於步騎戰興起,車戰地位逐漸下降,但各諸侯國擁有戰車的數量仍然相當可觀。直到漢代初年,戰車在戰爭中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車戰時代的戰車,在形製構造上大同小異。商周時期戰車的形製構造,不但在《考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而且還有出土實物可資考察。它們一般是獨轅、兩輪、長轂;車輿(車廂)是橫寬豎短的長方形,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在車廂和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在廂後;車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附兩軛,用以駕馬;車體都是木質結構,通常在重要部位裝著各種青銅製的車器,目的在於增加車身的堅牢度,便於縱橫馳騁,在一般“錯轂”交戰中不致被損壞。
車戰時代的馬車由兩馬或四馬駕挽,以四馬為主。從殷墟出土的車馬裝具可知,大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的商代武丁時期,每乘四馬戰車的編製裝備已經製式化。按當時規定,每車編左中右三名甲士。左方的甲士持弓筋射遠,稱車左,是車首;右方的甲士執戈或矛同敵擊刺,稱車右;居中的甲士稱禦者,佩劍一把。在通常情況下,車上裝備五件兵器,稱作“車之五兵”。《考工記》所記載的“車之五兵”是戈、量、戟、酋矛、夷矛,分別插在輿側的固定位置,供甲士臨戰使用。兵器的這種裝備方式,具有長短兼備、遠近結合的特點。不過戰車裝備的兵器也並非千車一律,種類和多寡稍有不同。
到西周時期,為適應作戰的不同需要,戰車的分類已經越來越明顯。據《周禮。春官》記載,當時的戰車已分成戎路、輕車、闕車、蘋車、廣車五大類。戎路也稱戎車,是國君或統帥乘坐的指揮車。輕車便於往來馳騁,是攻擊型戰車。闕車負責警戒和補充缺損的戰車。蘋車是一種防禦性戰車(據鄭玄注“蘋猶屏也”),可互相聯結成屏障,以抵擋或阻滯敵軍的進攻。廣車兼有攻防作用,主要用作防禦。
西漢以後,步騎兵逐漸取代了戰車兵,作為車戰時代的戰車,便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宋代以後的戰車同車戰時代的戰車不同,主要不是乘載士兵作戰的戰鬥車輛,而是裝備各種冷兵器和火器的戰鬥車輛,種類比較多,形製構造各有特點。
在《武經總要。器圖》中,繪製有車身小巧的獨輪攻擊型戰車,包括運幹糧車、巷戰車、虎車和象幸、槍車等。運幹糧車、巷戰車和虎牟的基本構造相同。它們是在一輛獨輪車上,或在車前安置擋板,兩側安置廂板,或在車上安一個虎形車廂,以掩護推車士兵。同時在車的底座上和虎形大口中,通出多支槍鋒,以便在作戰時衝刺敵軍。由於這種獨輪車車身小巧,便於機動,所以士兵可以在狹窄的田埂、道路、街巷中推車衝進,同前來劫糧和進攻的敵軍搏戰;也可在曠野中排成車陣,由眾多士兵擁推成百上千輛蜂擁而前,衝擊敵軍的前陣,配合步騎兵進攻。安有四輪的象車和槍車的車身比較寬,象形車廂和擋板比較大,安插的槍鋒比較多,主要是在野戰中排成車陣,用來衝擊敵軍的前陣,配合步騎兵進攻。
南來抗金將領魏勝(1120—1164),在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的抗金備戰中,創製了幾十輛拋射火球的炮車和幾百輛各安幾十支大槍的如意戰車,以及安有床子弩的弩車。這些戰車在車前安有獸麵木牌,旁側有氈幕遮擋,每車用兩人推進,可蔽士兵五十人。行軍時,上載輜重器甲,駐營時,掛搭如城壘,敵不能近;列陣時,如意車列在陣前,弩車作陣門,可射出如鑿的大矢,一矢能射幾人,炮車在陣中,拋射火球、石彈,可遠及兩百步;作戰時,三種車上的兵器配合使用。當敵我雙方相對接近時,從陣中發射弓弩箭炮,發揚火球同射遠冷兵器的遠距離殺傷和摧毀作用;如果敵接近陣門,刀斧槍手可以同敵近戰搏殺;待敵潰退時,士兵就拔營推車追擊。魏勝創製的炮車、如意車和弩車,受到了朝廷的重視,曾下令各軍仿造使用。(《宋史。魏勝傳》)明代自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到1566年)以後,由於火器的大量製造和使用,裝備火器和冷兵器的戰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種類繁多,適應於各種不同作戰用途的需要。僅《武備誌。火器圖說十一。車》中,就記載了下列幾種類型的火攻車。
首先是火器和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車。這類戰車有萬全車、架火器戰車、破敵風火鼎等。它們的構造特點是在兩輪或四輪車上安名大型木櫃或木架,架置各種火器和冷兵器,殺傷敵軍。有的木櫃大到八尺見方,高達一丈多,頂部造成女牆形狀,中藏折疊式望樓,可載乘八名士兵,形似活動式碉樓,具有攻守兼備的特點。
其次是縱火戰車。這類戰車有火龍卷地飛車、鐵汁油車、盛油引火車、行爐和揚風車等。它們是在一輛兩輪或四輪車上裝備各種燃燒性火藥,或在鍋內盛滿燒沸的油和燒熔的鐵汁。作戰時,把它們迅速推到敵陣縱火,並用揚風車扇風催火,幫助燃燒。
第三是火箭戰車。這類戰車有衝虜藏輪車、火櫃攻敵車等。它們是在獨輪或兩輪車上安置一個到兒個大火箭筒,內裝四十到一百支箭,用木櫃或前擋板作屏蔽,以防敵軍射來的矢石。作戰時,士兵推車接敵,點燃火筋的火撚,使眾箭齊飛,大量射殺敵軍。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編練的一個車營中,就有四輛火箭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