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是炮車。這類戰車最多,明代後期的大型火炮都已安在車上。在戚繼光編練的車營中,每營就有一百二十八輛炮車,載運二百五十六門佛郎機炮。其他如攻戎炮、千子雷炮、葉公神銃、滅虜炮、將軍炮等,都由炮車載運。這類炮車把車的機動性和火炮的摧毀威力合而為一,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參戰速度和毀殺威力。
第五是輕便火器戰車。這類戰車輕便靈活,如獨輪屏風車,車前放置一個高於人體的屏板,兩側內折九十度角,使人體的三麵受到保護;屏板上開有射孔,可對敵發射火箭和槍彈;每車編士兵三名,備幹糧若幹,供士兵食用。屏風車既可單率作戰,也可多車並列射敵,並可在駐營時排列成臨時軍營的擋牆。
第六是綜合型戰車。這類戰車備有多種火器,如萬勝神毒火屏風車,既有射遠的火銃、火箭,又有近戰的火弩、火槍,還有各種燃燒性火藥,可發揮綜合殺敵的作用。
如果說車戰時代的戰車主要是乘載甲士進行對陣作戰和錯轂拚殺的話,那麼宋代以後的戰車是兵器的毀殺作用和車輛的機動性相結合的攻擊性戰車,使用範圍和戰鬥作用要寬廣得多了。
戰船技術成就
在商末周武王伐紂時,已經使用船隻,運送軍隊和戰具,渡過黃河去作戰。到春秋時期,吳、楚、越三國爭霸於長江流域,經常用船隻運載軍隊進行水戰。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楚子為舟師以伐吳”,這是關於水軍和專為水戰而建造船隻的最早文獻記載。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吳國出動舟師和楚國舟師戰於長岸(令安徽當塗西南),楚國“大敗吳師,獲其舟艅艎”(史書中出現的最早的戰船名,也作“餘皇”,是吳國國王乘坐的指揮船)。隨著水戰的發展,各種用途的戰船也不斷湧現。公元前六世紀末,伍子晉(?—前484)在吳國訓練水軍時,把大中小各型戰船按作戰用途分成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等,並以戰車作比喻,說大翼相當於重車,小翼相當於輕車,突冒相當於衝車,樓船相當於行樓車(指揮車),橋船相當於輕足驃騎,是一種小型快艇。
(據《越絕書》)這些戰船在水戰中配合使用,發揮綜合的戰鬥作用。同時,越國和秦國也建造了備型戰船。
從秦漢到明代,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我國古代戰船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首先是水軍戰船數量多,艦隊規模大。如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城西南挖了四十裏方圓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樓船、戈船等幾百艘戰船,大船可容千人。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前14—後49)率部隊分乘兩千艘戰船,前往交阯,進行水上作戰。三國時期,東吳水師擁有俄船五千艘。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在隋滅陳之戰中,隋將楊素(?—606)率水軍有幾千艘戰艦。
其次是大型主力戰艦屢有創新。漢代的樓船高達十多丈,船麵上建樓二層到四層,每層外麵都環有三尺高的女牆,掩護士兵作戰。大型樓船可載將士一千人,東吳的樓船可載將士三千人,宛如水上高城。據《晉書。王濬傳》記載,西晉建造的戰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隋代楊素建造的大型五牙、大榏等戰船,上建五層樓,高一百多尺,乘員八百多人,四周安有高十多尺的拍杆,用以擊打敵船。鄭和下“西洋”時主帥乘坐的寶船,長達四十四丈、寬達十八丈。主力戰船的不斷創新,使水師的戰鬥力不斷得到提高。
第三是戰船分類越來越科學。西漢時期已經根據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把戰船進行分類:大型樓船是水軍主帥乘坐的指揮船;運送士兵率先登陸搶戰灘頭陣地的船稱“先登”;船體狹長、專門用來衝擊敵方船隊的戰船稱“艨衝”;偵察敵情的船稱“斥候”;輕型快速的船稱“赤馬舟”;防禦設備比較好的船稱“艦”;行駛平穩而體短的船稱”“;小型戰船稱“艇”:比樓船稍小的船稱“鬥艦”;四周有女牆防護、槳手多、航速快的船稱“走舸”;裝有衝角、用以撞擊敵船的船稱“突冒”等。戰船進行科學分類後,既使戰船將士能明確自己的職責,又利於相互進行協同作戰。
第四是兵器裝備逐漸更新。早期戰船隻裝備刀、矛、弓、劍、戈。秦漢時期增加了弩。東晉(一說隋代)的戰船已經安有拍杆。宋代的戰船開始配備火球、火藥箭、火槍,水軍也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的時期。元末明初的戰船上開始裝備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嘉靖年間,戚繼光所編水軍營的大型福船、中型海滄船、小型蒼山船,都增加了大發貢(一種大型火炮,“貢”也作“熕”)、佛郎機炮、鳥銃等火繩槍炮,加上火箭、火磚、噴筒等火器,戰船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占編製總數的一半左右。同時,還創造了子母舟、連環舟、火龍船、赤龍舟等各種專門裝備火器用於火攻的小型戰船。此外,新創製的水雷和古代二級火箭——“火龍出水”已在水戰中使用。
城防技術成就
城防技術成就包括軍事築城和守城器械兩方麵,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同時發展。
軍事築城技術成就
城是中國古代都邑周圍用土或磚石砌成的防禦性牆垣。據說在原始社會末期,聚居子中原嵩山地區的部落領袖鯀(禹的父親),已經開始構築最早的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推動,便逐漸形成以都邑為中心、以城牆為主體、以城門和敵樓為重點的點線結合、綜合配置的軍事築城體係。由城牆圍圈的城郭有正方、長方、圓形和其他不規則幾何圖形,它們的建築要受地質、地形、地理位置的製約,因此有平陸築城、依山築城、沿海臨江築城等,千姿百態,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