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被列為兵器之首,貴族將門之子從小就學習射箭。“射”作為一種技藝是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

“六藝”之一,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禮儀,而且在民間風俗中也以它為禮節。哪家生個男孩,門口便掛一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後,勇武有力,能弓善射。東周時期有一位名叫“養繇基”的小將,自幼習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發百中,被人們稱為“神箭養叔。”

漢代時,製作弓箭更加利於實戰,造出許多用於步戰、水戰、騎戰的各種弓箭。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等。不僅弓力強勁而且裝飾有銅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觀。人們視射技既是一門戰術又是一門藝術,有人形容呂布射箭“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裏,不少文人重筆潑墨描寫了生動逼真的弓箭戰鬥場麵。《前漢演義》中描述,漢文帝時,周亞夫迎戰吳楚兵“前驅發出弓弩手,連環迭射,後隊發出刀牌手,嚴密加防”。又有:敵兵“群鏃齊飛,爭注漢軍”;漢高祖“冒矢督戰,毫無懼色”。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曾以其百步穿楊的射箭絕技威震邊關,使匈奴不敢進犯。據說,李廣使用的箭名叫“大黃箭”,常有“強弓四射,箭如飛蝗”之說。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一次,李廣巡視山麓,遙見草叢裏臥著一隻老虎,急忙張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靜臥不動,走近一看,原是一塊貌似猛虎的大石頭。箭透進石中約有數寸,外麵隻露出箭羽。經此一箭,李廣名聲更大,眾人皆傳李廣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射箭雖然講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條件。古時弓力以“石”為計算單位(1石=94斤)。三國時,有名的蜀將黃忠雖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國點將,欲破魏國名將張鄧。軍師諸葛亮認為隻有張飛能抵過張鄧。黃忠則曰:“某雖老,兩臂尚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鄧匹夫耶?”說著取下架上大刀,掄動如飛,壁上的硬弓連拽折兩張,可謂“老當益壯”。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據《梁書》記載:“羊侃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製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準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習用的是“大弓”和“長弓”。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製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視弓的製作和使用。因為在古代戰爭中,“兩軍相遇,弓弩在先”。無論是攻守城鎮,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自火器問世之後,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時至今日,我們在體育競技場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風姿。

自商周以來,弓始終是主要的射遠兵器,所以它的製作一直備受人們的重視。到了春秋,弓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質量大為提高。各國都用它裝備部隊,大量使用於當時的戰爭之中。從《考工記·弓人》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了比較科學的製弓規範。其製作,首重選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種,稱之為“六材”:“幹、角、筋、膠、絲、漆”。“六材”的功用分別是“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對六材的選用標準很嚴格且分成等級,如弓幹,“凡取幹之道七”,其中以柘木為員上乘,以竹材為最次。一張良弓一般要曆經兩三年才能製成,如此製作出來的弓已是非常成熟的複合弓,彈力大,經久耐用,文獻中通常稱為“角弓”。有關春秋時期古弓實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曾多有出土,它們基本上能印證《考工記》等古籍的記載。